石英華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自《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次締約方大會(COP1)以來,資源調動和財政機制一直是締約方大會的議程,資金機制安排直接關系到《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實施和《昆蒙框架》的落實。作為一名長期致力于財政政策、氣候財政以及綠色預算領域的研究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分享我的認識:
第一,創新融資機制,構建風險分擔機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資金來源和激勵機制。首先要充分發揮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等現有多邊機制的積極作用,總結已有實踐經驗,重視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融資機制創新,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建立與私營部門共擔成本和風險的機制,從而實現政策和資金的協同效應;其次要制定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投資目錄清單,為私營部門參與提供明確指引。
第二,中國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引領下,從戰略規劃、行動計劃以及具體政策舉措方面都切實重視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首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體現在國家戰略和公共預算資金安排中。在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政府預算支出不斷優化,持續加強對生態保護和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支出的保障。重要性和優先序從最新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中央和地方的年度預算均可觀察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支持生態保護修復的重大工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配合支持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等措施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重要保障,明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領域。其次,注重預算資金使用績效,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生態效益績效目標。此外,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如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和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建立,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和生物多樣性主題綠色債券的發行等,積極探索多元機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三,探索綠色預算制度對各國的公共資金管理非常重要。利用預算工具能夠識別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綠色發展方面的支出,防范不利影響,對于約束和引導政府更合理配置財政資源,提升資金使用績效非常重要。準確識別公共資金支出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的多重影響,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四,及時總結各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多元合作、資源調度、互惠協同等方面的成功案例。通過成功案例可以為未來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借鑒,同時可作為私營部門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風向標,指導未來更好地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