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慶
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78年,是秦嶺第一處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野生種群以及自然生態系統。四次全國大熊貓綜合調查結果顯示,這里的大熊貓野外種群密度和野外遇見率居國內之首,佛坪被外界稱作“貓窩”。
佛坪保護區人說,“貓窩”是年復一年、月復一月的巡護“尋”出來的。說起來慚愧,在佛坪工作33年,我完整地巡護過的線路數量并不多。
2022年6月初,我在大古坪保護站工作。期間,聽老巡護員熊柏泉和新同事劉坤討論近日去巡護位于黑子溝的監測線路,欣然申請同行。我關注著出發日期,提前一天提早休息以作戰前準備,提前一天吃飽飯以醞釀體力。
在山區,“黑子”是對令人聞而生畏的黑熊的別稱。黑子溝,因黑熊得名嗎?在黑子溝,能遇到黑熊嗎?還能奇遇到什么?雖然提心吊膽,依然充滿期待。
6月8日,我們在巡護日志上寫首:今天,一行4人巡護黑子溝。出發前,我向劉坤詢問:“需要帶幾塊鍋盔饃,當作中午干糧嗎?”
“不必了,線路近,中午就回來了?!甭犘』镒拥目跉猓械捷p松且躍躍欲試。
飯后,徒步至白龍廟遺址處。保護區管理局在此處布設視頻監控探頭,所有進出保護區的人和行為,均將被設在大古坪保護站的終端及時掌握,并實時傳回遠在縣城的保護區管理局。環視周遭,深呼吸,為進入林深處做準備,資源保護科科長的電話到了:“在視頻監測系統中看到,你也上山參加巡護呢?注意安全,平安歸來!”感慨科技進步改變了工作模式和同事友情。
沿著東河邊的巡護道行走半小時后,來到黑子溝口。一條淺淺的小溪橫在前方,像一幅山水畫。如果我是寫生的畫家,將不打算跨過潺潺之水,便不會有壓力。為了確保安全,我從地上撿起一根朽木作為登山杖,試探著水深,試探著可作為墊腳的石頭是否溜滑。雙腳輪番地點踩著表面微露出水面的石頭,小心翼翼地通過,然后斜靠著一塊大石頭,將手輕按在胸口,讓怦怦的心跳回歸平常。
在一處半坡,一棵大樹倒在若有若無的林間小徑上,我們紛紛從樹干下爬過?!艾F在,我們依舊是在‘上班’途中嗎?”我自言自語道。
熊柏泉輕松道:“爬上這面坡,沿著梁往右拐,我們就進入‘辦公室’了,就可以開始工作啦!”
爬啊爬,看不到盡頭地爬,10:53分,終于聽劉坤喃喃細語道: “樣線起點到了。”來到大古坪站數日以來,這是我聽到的最溫馨的話。
在地鐵、電梯、空調、飲水機等組合環境下工作的人,如何理解日將午才就位辦公室的基層林業人呢?其實,在大古坪保護站轄區內20條固定巡護樣線中,黑子溝巡護樣線屬于距離偏近的線路之一。轄區內的多數巡護樣線,當天無法往返。比如黃桶梁監測點周圍的巡護工作,僅路途上就需花費2~4天時間,且全是在原始森林中徒步穿行:第一天從大古坪保護站徒步約13公里至西河監測點,第二天再徒步約30公里至黃桶梁監測點,第三天才早出晚歸地開展工作。在沒有遇到雨雪等天氣的前提下,完成黃桶梁監測點范圍內的巡護工作,需要約10天時間。半個月內,每天在密林中爬坡、下坡,下河、上岸,常態化地跋山涉水,這樣的工作模式,是對體力的極大挑戰。
每爬一段必須手腳并用的陡坡,我就需要休息片刻,喘幾口氣,才能緩解上氣不接下氣的窘迫。此時,聽老熊講老故事是享受,聽小劉分享野外工作安全心得也是享受,我們的巡護小團隊和諧極了。其實,即使有不和諧的小插曲,也會因為在荒山野嶺、沒有第二選擇而選擇繼續愉快前行——在這個艱苦的行業里,因艱苦卓絕的野外工作而結成的友誼,比比皆是,年年如此。
此次巡護途中,我們遇到4處大熊貓糞便痕跡。還發現1處大熊貓取食場,竹林被它“禍害”得狼藉一片,從大量的丟棄筍籜和被咬斷的竹樁,可以想像有一只大熊貓中曾在此處豪飲大嚼,還可以體會大熊貓為何從食肉的猛獸切換為專食竹子的萌獸——以分布廣泛、適應性強、生物量大、常年翠綠的竹子為食,一生中將不會面臨“饑荒”。
作為大熊貓的同域動物,羚牛和野豬從未在巡護樣線上缺席過。這兩種雜食性大型森林獸類,均是紅外相機里的常客。近年來,野豬和羚牛野外種群數量增長快,頻繁下山、進村,上升為人獸沖突的主角,引發關注性探討。
沿途,時而就能遇到一種堅硬而奇特的“筆桿”,即是豪豬的棘刺毛。感慨能在地球生物圈立足,必然具有立足之本,包括進攻、防衛、隱身、儲冬等策略性技能。豪豬,又稱箭豬,生存策略即是穴居、夜行,再長出一身堅硬如鋼針的黑白色相間的棘刺狀剛毛,越往尾部,這種剛毛越長越密。
這條監測樣線上有兩部紅外相機。熊柏泉檢查紅外相機工作狀態是否正常時,允許我走馬觀花地瀏覽數據卡中的數據影像,一覽豪豬、黃喉貂、豹貓、羚牛、大熊貓等從紅外相機視野中經過的情景。據劉坤介紹,自今年4月更換紅外相機數據卡后,兩個月以來,這部相機已拍攝一千多份影像文件。此時,今天,我們的小分隊的每一位成員從這些紅外相機鏡頭視野中經過時,都被如實記錄,就如一只大熊貓和一頭黑熊的經過,成為紅外相機數據卡中的影像。
在一處休息時,來自眼前的枯葉堆下的突然蠕動令我突然緊張,第一印象是蛇,連忙提醒“注意防蛇”,本能地將緊張傳給同事。老熊盯著觀察,發現原來是一只肥碩的蚯蚓。警報解除,繼續前行,前方真的就有一條菜花烙鐵頭(注:一種劇毒蛇)擋在前方——“注意安全”再次被提及。其實,對多數自然保護人來說,在野外工作期間,蛇蟲和黑熊并不是危險的前排因素,食物匱乏、迷路、受傷、掉隊等才是首要考慮的困難因素。
在黑子溝梁上,發現一處黑熊的窩棚,可還原曾有一頭黑熊在此精心“置產”,或曾為它的小熊崽哺乳,也可能在這里冬眠。這個位于巡護樣線邊的黑熊休息處令我心悸不已——如果有巡護員正巧從此處經過,如果這位“房東”認為打擾了它的美夢或對寶寶的安全造成影響,將是多么危險!
下梁時,雨滴拍打著濃密的樹冠和竹葉“沙沙”作響,好在有樹葉和竹林為我們撐傘,還不至路面溜滑,好在雨打樹葉的音樂最終沒有切換為瓢潑之雨,沒有將我們打造成“落湯雞”。順著水井溝下到東河岸邊,沿著被稱作“高速公路”的連接三官廟保護站和大古坪保護站之間的巡護便道,與東河并行著,于下午5:20分,我們回到大古坪保護站。
至今,在自然保護區的巡護員隊伍中,鮮有女性。比如,此次巡護黑子溝,如果不是因我“拖后腿”,熊柏泉和劉坤至少提前兩個小時回到保護站,我特別向男同事道歉。
雖然紅外相機監測早已覆蓋整個轄區,雖然智慧化監測系統已經在全區內運行,極大節約了人力,但巡護員前往現地、現場,依然不可或缺。
遙想保護區建局初期,保護區人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工作,全靠巡護員親歷親為,感慨功夫不負有心人,“貓窩”在佛坪。如今,我們手持記錄筆、攝像機等新設備,加之視頻監控系統和紅外相機監測系統加持運行,準確記錄區域內的自然發生——感慨科技發展帶動著環境保護領域,并記錄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歷程。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