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11-0208:15人民網精選資訊官方帳號
多形油囊蘑
武夷林蛙
持續刷新生物多樣性紀錄
1日,記者從福建省林業局獲悉,武夷山國家公園再次發現新物種——兩棲動物新種“武夷林蛙”、大型真菌新種“多形油囊蘑”。相關科研成果已分別在國際學術期刊《Zookeys》《MycoKeys》上發表。
武夷林蛙是趾溝蛙種組中的一員,體型與同區域分布的鎮海林蛙相似。相較之下,武夷林蛙的四肢背側有多行橫向排列的細膚褶。去年8月以來,科研專家先后多次在相關水域發現這種林蛙,經過實驗室標本比對和基因測序,結果顯示這是一種從未被描述過的新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上一次發現的蛙類新種,是2019年在《ZOOTAXA》雜志上發表的廣義角蟾屬新種——雨神角蟾。該新種系南京林業大學外籍教授凱文團隊,在武夷山開展科研活動時意外所獲,此后歷經兩年的搜尋和標本采集,最終鑒定得名。
“發現一個兩棲或爬行動物新種是極其困難的。在美國,大約每10年才能發現一個兩爬新種;放眼中國,每年大約可以發現10多種兩爬新種。”南京林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院長阮宏華說。
油囊蘑屬是中國新記錄屬。此前,它被記錄分布在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在地處亞熱帶地區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多形油囊蘑,極大豐富了其分布范圍,為油囊蘑屬物種的分布、起源、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
“今年5月至10月的大型真菌高發季節,我們組織了60人次的考察,累計采集標本400余份,拍攝照片1600余張,已鑒定出大型真菌物種164種,其中三分之二為武夷山新記錄種,還有9種中國新記錄種,彌補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和我國不少大型真菌的分布空白。”多形狀油囊蘑發現者之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曾輝說,隨著進一步深入鑒定,還將有一批真菌新種陸續發表。
此外,曾輝團隊還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首次發現了高雄山蟲草、圓形靈芝、珊瑚狀猴頭和尖頭蟲草等一批珍稀食藥用菌種質資源,為福建省今后創制食藥用菌新品種提供了寶貴的本土種質資源。
從十年科考到國家公園
自2016年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已先后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鳳仙花、武夷山對葉蘭、武夷山孩兒參等5個新物種。武夷林蛙、多形油囊蘑的發現,則源自在全國率先全面、系統開展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
今年4月,武夷山國家公園啟動為期三年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范圍內系統開展生態系統,植被、高等植物、陸生脊椎動物、水生生物、昆蟲、微生物等本底調查。
半年來,來自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數百名專家學者,開展了50多次多學科實地調查,布設紅外相機350臺,完成調查樣線863條、樣點2307個,采集標本1萬余號。
目前,調查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發現兩個新物種;發現中國新記錄種4種、武夷山新記錄種122種;記錄到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金斑喙鳳蝶等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南方紅豆杉,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良好的生態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平臺。
武夷山國家公園橫跨福建、江西兩省,境內的黃崗山是我國大陸東南第一峰。當地生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富集,保存著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被譽為“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在武夷山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西方傳教士的探秘之旅。在大山深處的掛墩村,向來是全球生物學者眼中的圣山福地。數百年間,這里出產的脊椎動物標本超過50種,以之命名的物種不在少數——掛墩鴉雀、掛墩角蟾、掛墩鱗毛蕨等廣為人知。英國大不列顛自然博物館的許多生物標本采集于此。新中國成立之后,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真正實現由本土科學家當家作主。
1979年,國內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科技工作者組成綜合考察隊,在武夷山進行科考活動。此次科考吸引全國近千人參與,前后歷時十年,采集各類標本100多萬號,發現了一批新科、新屬、新種。2010年,全國首個區域性生物多樣性研究信息平臺——中國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信息平臺上線。該平臺對武夷山“十年科考”及其后研究成果進行數字化,目前已查明的物種總數過萬個。
國家公園建設,為武夷山生態保護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為生態科研帶來新機遇。
“我們通過成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設立生態定位站、布設動植物樣地監測點和紅外相機監測線路、建設自然資源數據庫等手段,開展覆蓋全區范圍的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水、氣、土、微、林業有害生物和文化遺產等多項監測。”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主任張惠光表示,武夷山國家公園還積極引入外部力量,建立國家公園智庫,與福建農林大學共建國家公園研究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與福建省氣象局共建國家公園氣象臺,與省內外7所高校、科研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開展“關注森林·探秘武夷”生態科考活動和生態環境調查、監測、評估及課題研究。
(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吳炳賢 黃海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供圖)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