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苗接種的推進,能否混合接種成為大眾關心的問題之一。據公開信息,前不久,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過“混合接種”完成了新冠疫苗第二針,第一針接種腺病毒疫苗,第二針接種mNRA疫苗。不過,混合接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究竟如何,仍需在臨床試驗中進行檢驗。
近日,《柳葉刀》發表一項新冠疫苗混合接種的重要試驗結果。第一針接種腺病毒疫苗ChAdOx1-S(AZD1222,阿斯利康/牛津大學),第二針接種mRNA疫苗BNT162b2(輝瑞/BioNTech),可帶來強烈的免疫反應,包括較高的抗體水平、中和抗體水平,且安全性良好可控。
截圖來源:The Lancet
據研究團隊介紹,“這是第一項評估新冠疫苗混合接種對免疫和細胞反應的研究。”
《柳葉刀》同期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這項研究的發現充滿希望,混合接種將為疫苗接種計劃提供更靈活的機會,對于疫苗供應緊張或可能在不同時間供應不同疫苗的地區來說,尤為重要。混合接種也可能帶來更好的療效。而且,隨著更多變異株的出現,混合接種可能是在所難免。”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制圖
一個月多前,《柳葉刀》曾發表牛津大學團隊領銜的Com-COV研究,BNT162b2和ChAdOx1-S混合接種在短期內安全性較好,但免疫反應是否會受到影響尚在研究中。而此次發表的CombiVacS研究則同時報告了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數據。與Com-COV研究相似,這項CombiVacS研究也選擇了同樣兩款需要兩針的疫苗開展試驗。
CombiVacS是一項2期隨機對照試驗,在西班牙五所大學醫院開展。在2021年4月24日-4月30日期間,研究共招募了676名18-60歲的受試者,其中57%為女性。這些受試者在加入研究的8-12周前已經接種過一針ChAdOx1-S疫苗,并且沒有新冠病毒感染史。受試者2:1隨機分組接種BNT162b2疫苗(0.3mL,干預組),或暫不接種第二針、僅接受繼續觀察(對照組)。
試驗主要結局是第二針接種14天后的免疫原性,通過測量針對新冠病毒S蛋白和S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抗體水平、功能(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來評估。共有663名(98%)受試者(干預組441名,對照組222名)在第14天完成了療效研究。
結果顯示,在干預組中,混合接種第二針后抗體水平顯著升高。針對RBD的抗體幾何平均滴度(GMT)從71.46 BAU/mL升高到第14天的7756.68 BAU/mL(p混合接種第二針第7天時,干預組就已經觀察到免疫原性反應。
同樣在第14天時,相比較于只接種一針,混合接種兩針后的抗體水平也更高。干預組針對RBD的抗體水平是對照組的77.69倍,針對S蛋白的IgG抗體水平是對照組的36.41倍。
按兩針接種間隔進一步分析,結果也是相似的。
▲第二針接種第0、7和14天,干預組(紅色)和對照組(藍色)針對RBD(A)和S蛋白(B)的抗體滴度。(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隨機選擇的198名受試者(干預組129人,對照組69人)中,研究團隊分析抗體功能觀察到,第二針混合接種顯著提高了抗體的中和能力。
在干預組中,在第0天,96名(74%)受試者體內的抗體沒有表現出中和活性,或中和活性非常低。相比之下,第14天時,所有129名受試者(100%)都出現了中和抗體,126名(98%)受試者體內抗體的中和活性高或非常高。
在第14天,干預組中和抗體的幾何平均滴度增加了45倍(41.84升高到1905.69),而此時對照組的中和抗體水平仍然較低(幾何平均滴度41.81),對照組在這14天里中和抗體水平也沒有顯著差異(第0天幾何平均滴度50.84)。中和抗體反應與針對RBD的抗體滴度呈強正相關。
▲第二針接種0和14天,干預組(紅色)和對照組(藍色)的中和抗體水平,NT50為達到50%中和的滴度。(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接下來,研究團隊還觀察到,混合接種的人群,T細胞反應更強烈。T細胞反應通過針對新冠病毒S蛋白的炎性IFN-γ細胞因子分泌來衡量,在151名受試者中(干預組99人,對照組52人)中進行了這項分析。在第0天,兩組受試者的IFN-γ水平相似。第二針接種第14天,干預組的IFN-γ分泌顯著增加,高于對照組(幾何平均滴度521.22 pg/mL vs 122.67 pg/mL)。
研究的安全性結果是混合接種第二針7天內的反應原性,在所有接種BNT162b2的受試者中評估局部和全身不良事件。
結果顯示,所有收集的1771例不良事件中,大多反應都是輕度(n=1210[68%])或中度(n=530[30%])的,并且是自限性的。最常報告的不良事件為注射部位疼痛(n=395[88%])、硬結(n=159[35%])、頭痛(n=199[44%])和肌痛(n=194[43%]),沒有報告嚴重的不良事件。不同年齡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沒有觀察到差異。
圖片來源:123RF
基于這些數據,研究團隊認為,接種ChAdOx1-S疫苗后第二針混合接種BNT162b2,可以誘導強烈的免疫反應,具有可接受且可控的安全性特征。未來有必要直接比較同款疫苗接種和混合接種,以確認混合接種策略的安全有效性。
盡管肯定了混合接種的希望和意義,《柳葉刀》評論文章也指出這項研究的局限,比如缺乏兩針同款疫苗接種作為對照;試驗人群也有嚴格的納入標準,代表性有限;研究樣本量小且隨訪時間短,難以全面評估混合接種方案的安全性。
但總體而言,評論文章強調,混合接種將有助于加快全球疫苗接種,改善對大流行的控制,這項研究應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礎。將兩針同款疫苗作為對照的大型3期試驗和進一步的觀察性研究,將進一步告訴我們混合接種的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