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您作為研究外來生物災害機理與風險管理的資深科學家,如何評價當前我國生物安全的形勢?
朱水芳: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些年,隨著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和前沿生物技術的發展,涉及生物安全的動植物和微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外來物種入侵、新發突發疫病頻發等問題日益凸顯,由生物因素引發的各類安全威脅呈現出復雜性、多樣化特點,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人體健康等構成重大威脅。
我們尤其需要注意,近年來,市場領域的生物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例如肆虐了三年多的新冠病毒;豬鏈球菌2型、諾如病毒、福壽螺管圓線蟲等食源性人畜共患病時有發生,危害消費者健康;非洲豬瘟病毒借助肉制品、飼料和運輸工具,短短幾個月內傳播到全國各地,造成數以千億計經濟損失;轉基因非法種植和產品污染事件時有發生,轉基因產品監管體系存在的漏洞加劇了公眾對轉基因的負面認知;一些檢疫性重大病蟲害隨種子擴散到全國各地,引發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江蘇省贛榆縣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展示美國白蛾幼蟲。
記者:這些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朱水芳:生物安全風險是市場環節中不容忽視的重大威脅,市場監管是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不可或缺的環節。這些事件說明我們的市場環節中生物安全風險因子種類多、傳播介質復雜、擴散快、風險波及面廣、影響重大、隱蔽性強、科學認知少、感知防控困難。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近兩年,我國先后通過實施了生物安全法、《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等,以應對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侵害。我們知道,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鏈條較長,涉及國外、國內等多個環節,需要多部門參與,其中口岸防控就是重要一環。您認為檢驗檢疫工作應如何有所作為呢?
朱水芳:外來物種入侵防控不僅要抓好已入侵物種的治理,更要將防線前移,嚴把外來物種引入管理、國門口岸防控、國內調運檢疫三大關口,從源頭遏制增長。防控外來入侵物種,絕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地方的事,這就要求我們要健全部門間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源頭防控與抓好綜合治理并重。
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持續擴大、國際旅游更加便捷及跨境電商的不斷發展,外來有害生物的數量和種類出現前所未有的增加,也對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我國國門生物安全形勢日趨嚴峻。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加強外來物種引入審批管理,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制度和監測預警體系,同時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風險防范意識。
記者:做到這些是不是意味著,外來有害生物就此可以被擋在國門之外呢?
朱水芳:實際情況遠沒有這么簡單。首先,生物的種類是一個無法估算的數量級。有的生物中國局部地區有,有的中國沒有,不知道其形態特征,就更不可能有檢測和監測方法。第二,就算有檢測方法,如水果里的害蟲,其卵、幼蟲非常小,形態非常相似,在沒有長成成蟲前是很難區分的。所以,找到準確、快速的檢測方法至關重要。
科學地說,我們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擋住入侵物種的。且不說通過走私渠道進入境內的入侵物種,還有一些入侵物種是隨風力、水流等自然傳入的。面對已經入境的小范圍發生的入侵物種,可以進行根除,但對已廣泛擴散的外來入侵物種,可采用人工防治、物理防除、化學防除、生物防治等綜合治理方法,將損失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記者: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您聯合其他幾位委員提交了一件《關于加強市場領域生物安全風險感知及防控的提案》。當時是出于何種考慮呢?
朱水芳:市場監管部門為新冠疫情等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作出了重大貢獻,已建立了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等基礎設施和研究隊伍。但市場環節生物安全監管仍存在如下主要問題:生物安全領域的市場監管職責不清、邊界不明,與農業、衛生、海關等部委有交叉;市場環節生物安全風險問題現狀及防控技術需求不明;沒有建立完整的生物安全風險感知及防控技術標準體系;無法有針對性地開展風險監管及防控工作等。這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應對”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記者:在您看來,該如何加強市場環節的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工作?
朱水芳:開展市場領域生物安全風險調研,摸清本領域生物安全風險因子種類、傳播擴散規律、潛在風險規模、感知防控難點、學科人才技術裝備短板等,盡快建立市場領域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另外,要將市場領域生物安全所需科學研究統一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加強對市場領域人、動植物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運行維護,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
記者:正如您之前談到的,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面臨的生物安全問題更加突出。您認為,未來,該如何全面提升我國生物安全保障能力?
朱水芳:我認為首先要對我國生物安全防控體系進行全面評估,進而加強生物安全防控體系頂層設計,完善安全防控體系。具體要全面梳理生物災害因子發生傳播危害規律,經濟社會損失動態變化趨勢,包括應急預案、物資貯備、監測預警、快速檢測、風險處置、安全防護、疫病治療、指揮協調等防控體系全鏈條各環節的漏洞,并出臺整改措施。
另外,要加強科技支撐能力建設,重點解決組建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統籌規劃人、動物、植物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大數據平臺、監測預警體系等建設,形成“疫時全國科技能力共享機制”。加快對可能引發重大生物安全風險、又無有效防控手段的人、動植物重大病原的疫苗、藥物、新品種等的研發貯備。總之,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朱水芳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