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時候,無論是山野草叢中,還是海邊石縫中,可以看到一種植物,長著綠油油的葉子,鮮嫩欲滴;葉子長得既老鴉瓣,又像韭菜或石蒜,不明就里的人很容易混淆。
綿棗兒(Barnardia japonica),是天門冬科綿棗兒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卵球形,高2-5厘米,鱗莖皮黑褐色。基生葉通常2-5枚,葉片倒披針形,柔軟,具縱紋。因鱗莖與紅棗很相似,葉子柔軟,故得名綿棗兒。
綿棗兒也有很多別名,如石棗兒(《救荒本草》),天蒜(《生草藥性備要》),地蘭(《嶺南采藥錄》),山大蒜(《江蘇省植物藥材志》),鮮白頭(《江蘇藥材志》),地棗、獨葉芹、催生草、藥狗蒜(《東北藥用植物志》),老鴉蔥(《浙江中藥資源名錄》)等。
明代朱橚撰寫的《救荒本草》
綿棗兒,總狀花序長3-20厘米,密集多花,花紫紅色、粉紅色至白色,花梗頂端具關節。花被片6枚,近橢圓形、狹橢圓形或倒卵形,基部稍合生成盤狀,頂端具增厚的鈍尖頭;雄蕊6枚,稍短于花被片;雌蕊比雄蕊稍短,子房卵球形;果近倒卵形;種子黑色;花果期7-11月。
綿棗兒在我國分布廣,大江南北均可見,主要生長在山坡、草地、路旁、林緣等。象山多分布在海島礁石或海邊山坡處。而生長在海邊礁石上的植株多而密,估計是為防止被風浪或人為影響之故。部分綿棗兒還是北黃花菜等植物混合生存一起。故春天時也會把它與黃花菜嫩葉相混淆。
綿棗兒與北黃花菜等植物伴生,有時難以區分剛從地下鉆出來的嫩葉
綿棗兒可藥用,味苦、甘,性寒,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腫,強心利尿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瘡痛腫痛等。據網絡資料:綿棗兒可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白細胞的生成,降低膽固醇、保護肝臟等功效。
來自網絡圖片僅供參考
綿棗兒也可食用,據《救荒本草》:“救饑:采取根,添水久煮極熟,食之。不換水煮,食后腹中鳴,有下氣。”生的綿棗兒鱗莖有點苦澀的甜味,用清水浸泡一夜后去除苦味,經過蒸煮,糖液自出,如加點紅糖,則更甜糯。據一些網友言,綿棗兒是其小時候的零食,可我沒有吃過,下次挖些嘗嘗。
來自網絡圖片僅供參考
綿棗兒,盡管花很小,但驕人可愛。一叢一叢地開在曠野,盡管沒有香氣,色彩卻是淡雅怡人。綿棗兒花色艷麗,持續時間較長,病蟲害較少,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綿棗兒還有一定的固定水土的能力,可作為園林綠化或花境的輔助植物。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