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熱帶雨林里生長的菌類。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林區發現的菌類。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實習生 李紅
編者按
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絕佳的水熱平衡狀況,獨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使海南島內孕育了中國熱帶地區面積最大的熱帶原始森林。作為國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也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
晚上發熒光的叢傘膠孔菌。 曾念開 攝
近日,中國熱科院科研團隊在海南熱帶雨林發現8個大型真菌新物種并以海南省的模式標本發表,進一步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南這個“天然菌種庫”。新物種的不斷發現,既展現了海南熱帶雨林生物資源之豐富,亦折射出我省在生態保護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本期海南周刊推出《雨林深處 問“菌”知否》封面報道,讓我們跟隨科研工作者們的腳步,走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了解海南真菌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情況。
一場雨過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里水汽蒸騰、云霧繚繞,陽光透過枝葉的間隙灑落下來,被折射得五彩斑斕。此時,正是馬海霞和同事們離開實驗室,奔赴大自然的好時機。
他們一腳深一腳淺地在雨林中行進著,時而翻過攔路的巨石,時而俯身低頭摩挲。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探尋雨林中的小精靈——大型真菌。
馬海霞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大型真菌資源與利用研究團隊負責人,這些年,她帶領團隊50多次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對各雨林保護區的大型真菌資源進行調查,發現多個新物種并以海南省的模式標本發表。
發現大型真菌新物種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里發現了8個大型真菌新物種!近日,相信不少人看到了這則新聞。大家在感嘆海南熱帶雨林物種豐富、生態環境極佳的同時,也發出疑惑,大型真菌是什么?包含哪些種類?研究它們有什么作用?
小菇。陳澤鋒 攝
這些新物種,正是馬海霞和其團隊發現的。日前,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實驗室里,面對上述問題,馬海霞笑道,許多人對大型真菌這個概念陌生,但具體說到香菇、靈芝,大家就熟悉了。
“大型真菌通常是指肉眼可見、徒手可摘的真菌,也就是廣義上的蘑菇,多數為擔子菌門、少數為子囊菌門真菌,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馬海霞說,它們形態各異,生活習性多樣,從高溫多雨的熱帶到白雪皚皚的高山寒帶都有其蹤跡。
大型真菌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在林業保護、醫藥、農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本次發現的8個新物種為例,馬海霞介紹,這些新物種都屬于子囊菌門炭角菌目,能夠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作為分解者,在熱帶雨林生態循環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南大頭茶葉生炭角菌。 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攝
其中,發現于吊羅山熱帶雨林的雪香蘭葉片、海南山胡椒葉片和海南大頭茶葉片上的3種炭角菌新物種,該屬種類含有萜類、生物堿、甾醇和聚酮等次級代謝產物,具有抗氧化、抑菌和抗腫瘤等藥理活性,對其進行研究有望發現極具藥用開發前景的創新藥物。
那么,這8個大型真菌新物種是怎么發現的呢?在馬海霞看來,這是一場極其考驗科考人員細心與耐心的“巡山”之旅——這些蘑菇“行蹤”隱蔽,經常躲在林中和人們“捉迷藏”,生長周期很短。科研人員遇到疑似新物種時,會馬上整個人趴在濕漉漉的泥地上,雙手舉著相機,按下快門記錄下來。
“我們差點錯過了海南山胡椒葉生炭角菌。”馬海霞回憶說,海南山胡椒葉生炭角菌最初被發現時是無性型狀態,長得像頭發絲一樣,非常細小,也看不到它的孢子。沒有有性階段性狀無法鑒定,就無法確定它是否為新物種,為此團隊等待觀察了好幾個月,直到它成熟。
跨越千里海南尋菌
實際上,這不是馬海霞第一次在海南發現大型真菌新物種了。從2016年至今,她帶領團隊成員先后50多次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進行調查,共采集標本3000余號,拍攝生境照片2000余張,發現多個新物種并以海南省的模式標本發表。
“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海南熱帶雨林成為一個天然的菌種庫,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馬海霞說,正因如此,吸引了一批批研究熱區菌物的科研人員前來。她亦是如此。
時間回到2011年,馬海霞從吉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專業博士畢業,師從國際著名菌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那時,東北地區關于菌物科學的研究相對完善,而海南還處于起步階段。”馬海霞說,看到海南豐富的物種資源,她期待來到一個更大的世界開展研究。
抱著滿腔熱情,馬海霞來到了海南,但她沒想到,迎接她的卻是一段艱難的時光。“可以用‘單槍匹馬作戰’來形容。”馬海霞還記得,那時的海南,在熱區菌物科學研究等方面,一沒團隊,二沒設備,甚至她的助手,都沒有相關的工作經歷。
“女性一般很少做種質資源的采集工作,因為在野外科考,難免會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而馬海霞偏偏選擇成為這少數人中的一員。“為了避免在野外如廁,有時候干脆一整天都不喝水;天降暴雨、失足摔跤、螞蟥附體、毒蛇擋道是‘采菌人’的家常便飯,雨水汗水伴隨著調查的足跡。”
惡劣的研究環境,不但沒有讓馬海霞退卻,反而讓她變得更加堅毅。越往前走,她和團隊采集到的標本越多,背包越沉,腳步反倒更輕盈,收獲也更大。
與此同時,海南對收集和保護大型真菌種質資源工作愈發重視。她所在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于2012年建立了菌物標本館,目前保存大型真菌標本6000余份,為我國熱區菌物科學的發展、菌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菌物物種多樣性保護等作出了突出貢獻。
苦與樂交融在一起,這些經歷,讓她對腳下這片土地愛得越來越深沉。
擦亮海南的生態名片
最新發現的8個大型真菌新物種,馬海霞分別給它們命名為海南炭團菌、五指山炭團菌、尖峰嶺炭團菌、繭孢炭團菌、青岡炭團菌、雪香蘭葉生炭角菌、海南山胡椒葉生炭角菌和海南大頭茶葉生炭角菌。其中有3種是以海南地域來命名的,這是為何?
杯冠瑚菌。陳澤鋒 攝
“實際上,這是我們作為海南科研人員的‘小心思’。因為物種的名字是永流傳的。”馬海霞解釋說,一旦新種被命名后,全世界的科學家研究這個物種時都要使用這個名字,他們在使用時,難免會查找一下詞源,比如五指山炭團菌(Hypoxylon wuzhishanense),此時他們就會發現“種加詞wuzhishanense”就是這個物種的發現地——海南省五指山,進而深化對海南的了解。
馬海霞補充道,新菌種的命名方法有很多,可以用人名、地名、特征或者寄主命名。比如這次發現的青岡炭團菌,就是因為其生長在青岡樹上,青岡樹在尖峰嶺分布較多,便以青岡樹為寄主而命名。而繭孢炭團菌,馬海霞在第一眼看到它的孢子時,覺得形似大家愛吃的繭蛹,便取諧音命名為繭孢炭團菌。
“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國熱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以地區為新菌種命名,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研究團隊來海南考察,還能為海南自貿港打造靚麗的生態名片出一份力。”馬海霞說。
不止于對大型真菌資源開展調查、收集和評價等工作,這些年,馬海霞和團隊還將研究的觸角延伸至大型真菌產業化。他們選育馴化了適合熱帶地區栽培的食藥用真菌,致力于解決熱區食藥用菌工程技術難題,促進熱區尤其是海南省食用菌產業提檔升級。
“或許你會覺得科研離日常生活很遠,但其實我們的每項成果都服務于民。”馬海霞團隊在海南文昌和廣西扶綏分別建立了食用菌生產栽培示范基地,并先后在保亭、瓊中、臨高、澄邁、海口、白沙、廣西扶綏等地開展食用菌栽培農業科技人員培訓,為當地食用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面向未來,他們將進一步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大型真菌資源本底調查工作,為大型真菌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創新利用貢獻海南智慧。
珊瑚菌。陳澤鋒 攝
來源: 海南日報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