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生物多樣性既是可持續發展基礎,也是目標和手段。我們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的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有利于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增加食品和資源供應,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反之,如果喪失了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將失去重要基礎。
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加強和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
為了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目前,我國把超過30%的陸域國土面積劃為生態保護紅線,可有效保護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經過多年移民搬遷和生態修復,我國設立的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有效保護了東北虎、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成為萬物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同時,為保護一些瀕危物種,我國相繼設立國家植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加大對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遷地保護,加強對生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為保護候鳥遷徙通道,許多地方加強當地濕地保護,讓水草豐茂的棲息地成為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驛站”。隨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和科普活動持續開展,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參與度全面提高……經過不斷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各地也在保護自然中逐漸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機遇。比如,一些地方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周邊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業、林下經濟等,讓從保護區搬遷出來的當地百姓端上“綠飯碗”,吃上“生態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新征程上,我們要把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既總結好已有經驗、鞏固好已有基礎,又不斷探索創新保護方式,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而持續改善自然生態系統狀況,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