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勵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發揮好“兩個作用”(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的示范帶動作用,中國科學院近日組織開展“科技創新先鋒團隊”評選,表彰30支在科技攻關任務中帶頭踐行科學家精神、充分發揮“兩個作用”、科技創新成效顯著的科技創新團隊。
力學研究所
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
2018年,中科院力學所黨委堅持以黨建促科研,以重大任務為牽引,組建多學科跨部門的科研攻關團隊,在中科院先導專項等重大項目科技攻關中取得豐碩的成果。
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成員共32名,35周歲以下成員占65%。2018年至今,團隊針對高超飛行低成本和實用化的迫切需求,開展“鳴鏑”寬域飛行器關鍵技術攻關,通過高效迭代,圓滿完成5類7次飛行實驗,成功實現了臨近空間投放高速飛行器實驗、寬域飛行器返場實驗,前瞻探索了寬域化飛行和可重復使用技術,為攻克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行全速域適應性難題提供了可行方案和關鍵支撐。
重大任務成為培育年輕隊伍的沃土。4年來,兩名同志成為國家級領域專家。25歲的航電工程師短短兩年時間成長為地面系統及航電系統指揮,31歲的氣動設計師承擔了全系列飛行器氣動外形設計的主要任務。
聲學研究所
機動平臺水聲探測技術攻關團隊
中科院聲學所從1990年開始探索水下定位新原理,并研制成功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臺水下機動平臺新體制定位系統。機動平臺水聲探測技術攻關團隊是完成上述重要成果的核心團隊,致力于水聲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先后完成5項國家重點工程任務,攻克復雜背景低頻減振降噪、自適應時頻積累、寬容性被動定位等系列關鍵技術,引領我國該領域創新發展,成為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團隊從水聲物理基礎研究到裝備研制,始終面向水聲學科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成員中40歲以下約占3/4,黨員占比87.5%,充分發揮“兩個作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胸懷“國之大者”,矢志科技自立自強,敢于啃硬骨頭、打硬仗。老黨員張仁和院士率先垂范,耄耋之年仍關心關注團隊發展,指導團隊集智攻關。團隊往返于大連、青島、海南、杭州等地進行湖海試驗,外場試驗達720人次以上、累計超1450天,2020年以來的3個春節均奮戰于外場。團隊成員獲得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任務,支撐了國家該領域未來一段時間的戰略需求。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甘露潤民科技創新先鋒團隊
甘露潤民科技創新先鋒團隊始終以國家和群眾飲用水安全保障需求為工作指引,系統開展了飲用水水質風險識別與控制技術研究,創建了從源頭到龍頭、從工程到管理全方位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形成了針對有害藻類、消毒副產物、新污染物、管網水質水量保障等問題的系統化解決方案。技術成果在92項工程中成功應用,節水近1.24億立方米,服務百余座城市約2億人。團隊榮獲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各1項,以及2021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團隊帶頭人曲久輝院士迎難而上,牽頭編制《白洋淀生態修復規劃》,支撐雄安“千年大計”,獲得2020年“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楊敏同志連續10年舉辦“CAS-TWAS水與衛生”培訓班,國際學員達300余名,為保障“一帶一路”40多個國家的飲用水安全提供“中國方案”,榮獲2019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地區獎。胡承志同志幫助西北貧困地區等解決飲水水質難題,撰寫的農村飲用水咨詢建議納入相關“十四五”規劃。
該團隊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團隊研究員中黨員比例達100%,成為引領和推動飲用水科技創新的堅強戰斗堡壘。所在支部連續5年被評為生態中心優秀黨支部,榮獲2020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先進基層黨支部”、2022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強”黨支部稱號。
國家天文臺
南仁東射電天文技術突擊隊
南仁東射電天文技術突擊隊由“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核心科研骨干組建,是一支傳承“人民科學家”南仁東精神的創新隊伍,曾榮獲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等榮譽。
在南仁東的帶領和影響下,團隊成員20多年執著堅守、敢為人先,攻克了FAST多項核心技術挑戰,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實現了中國射電天文觀測設備由追趕到領先的跨越。
調試時,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作為黨員干部,帶領團隊成員過年過節堅守一線,連續奮戰15個月完成調試,遠低于平均4年的國際慣例。
疫情期間,團隊克服封閉式管理和無法輪休等困難,高水平運行和管理FAST,2021年實現了對全球開放的使命。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水平科學成果不斷涌現,已發現600余顆新脈沖星,是同期世界上其他望遠鏡發現脈沖星總數的4倍以上。
團隊高度重視黨建與科研工作的融合,依托FAST觀測基地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科院“筑夢天眼·至誠報國”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三大平臺,打造新時代的紅色科學地標。
青藏高原研究所
亞洲水塔科研攻關團隊
亞洲水塔科研攻關團隊目前主要承擔第二次青藏科考國家專項任務二“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等重大科研任務。
團隊全體成員積極弘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充分發揮“兩個作用”,有力保障了2022年珠峰科考等標志性科考活動的組織實施。
團隊負責人、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師從“中國冰川之父”施雅風,爬冰臥雪40年,矢志不移中國冰川事業。在他的帶領和感召下,團隊成員在高海拔、高寒、缺氧、強紫外線等異常艱苦的環境下,積極投身青藏研究事業,將論文寫在青藏高原大地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中科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標志性重大成果、2019年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和2021年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基礎前沿重大突破成果。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青藏高原生物演化考察隊
青藏高原生物演化考察隊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精神,長期從事青藏高原生物演化研究工作,在野外科考和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創立“走出西藏”理論,發現西藏最早人類遺存,揭示青藏高原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形成歷史中的“演化樞紐”作用,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考察隊黨支部弘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光榮傳統,建立科考一線黨組織戰斗堡壘,組織了一系列特色黨建活動。科考期間,無論是在四川荊棘密布的從林中、還是在新疆酷熱荒蕪的戈壁中或是在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巔,科考隊黨支部按時開展“三會一課”學習,堅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一系列重要會議精神。
考察隊積極推進科學傳播工作,通過出版科普圖書,發表科普文章,拍攝科普視頻,舉辦科普講座,面向國內外公眾傳播和普及中國古生物學及青藏高原的新發現和新成果,提升公眾對生物演化進程的認知。
計算技術研究所
智能超算攻關小組
智能超算攻關小組秉承“科技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的初心,繼承和發揚曙光高性能計算機團隊老一輩科學家“人生能有幾回搏”的精神,聚焦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前沿課題,圍繞智能超算關鍵技術開展攻關。
作為填補了國內通用安全可控先進計算系統空白的核心團隊,他們突破了國產高性能服務器處理器芯片性能技術瓶頸,為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做出了重大貢獻;攻克了智能超算系統中互聯芯片的核心技術,研制了國內首款兼容主流商業標準的交換芯片,為研制E級系統奠定了基礎;在國際上率先突破了HPC和AI融合建模技術,應用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團隊黨員占比75%,形成了一支理想信念堅定、科研攻關能力過硬的科技創新先鋒團隊。團隊于2021年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支部于202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先進基層黨組織,2021年被評為中央和國家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團隊負責人譚光明于2020年獲得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202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稱號。
電工研究所
大功率電力電子與直線驅動技術研究團隊
大功率電力電子與直線驅動技術研究團隊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積極謀劃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研制,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難、勇于奉獻的科技報國精神,克服理論突破、技術攻關和工程調試等重重困難,在先進電能變換與電磁驅動前沿領域攻克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難題,研制了電磁驅動高速科學研究與實驗設施,創造了磁懸浮電磁驅動系統的世界最高速度紀錄(時速655公里)。經過多年努力,產出了一批用得上、有影響的重大技術。
團隊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黨日活動,將黨員理想信念與國家科技需求、支部工作與科研工作、黨員個人目標與團隊任務緊密結合,使團隊成員牢牢凝聚在黨旗之下,形成了黨建引領聚合力、實干擔當謀發展的良好團隊精神。在各個科研攻關條件艱苦的實驗現場,在連續高強度奮戰中,都有黨員沖鋒在最前列,涌現出一批先進模范,激勵著團隊成員秉持科技報國使命,為國家經濟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作出積極貢獻。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先進輕型航空動力創新團隊
我國航空發動機起步較晚,技術上受歐美等國嚴密封鎖。先進輕型航空動力創新團隊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堅持自主創新,圍繞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構建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輕型航空發動機正向研發體系;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了多項原創性技術。系列發動機應用于多款無人機及智能飛行器,確保技術自主可控,滿足國家戰略需求。
十五年來,團隊堅持“支部建在連上”,通過組建“黨員趕考突擊隊”,一次次攻克急難險重任務,通過“一帶一”職業導師機制在型號任務中磨練出一支能吃苦、能打勝仗的隊伍。這期間,黨員先鋒模范不斷涌現:渦扇發動機負責人為完成試車任務,堅守青島現場百余天,披星戴月,體重從135斤降到了120斤;有“女強人”之稱的控制組組長帶領團隊在廊坊基地“閉關突擊”兩個月,保證緊急任務按時完成;“80后”青年黨員為了試驗臺建設,不惜舉家遷往青島。“時間擠一擠,一年將擁有730天”成為他們默認的口號。
目前,團隊已經成長為一支具備輕型航空發動機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整機集成能力的全鏈條創新隊伍,榮獲國防科技工業突出貢獻獎、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載人航天有效載荷運控中心團隊
載人航天有效載荷運控中心團隊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任務的運營管理中心,是飛行任務的核心與樞紐,被稱為“中國太空實驗大管家”,先后參與了神舟系列飛船、天宮一號、天宮二號、載人空間站等歷次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國家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獎、載人航天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當前,載人航天工程已經進入到空間站全面建設階段,攻關團隊所承擔的任務面臨十年以上運行挑戰。他們積極探索和創新,首次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引入航天任務地面系統,積極發展交叉學科綜合應用技術,建設了新一代面向復雜任務的空間應用運行管理與控制平臺,成功支持了空間站復雜應用任務各類在軌實(試)驗,有力促進應用成果產出。
面對艱巨的攻堅任務,攻關團隊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從發射前連續作戰365天,到發射后連續24小時值守,真正做到了“關鍵崗位有黨員、困難面前有黨員、重點攻關有黨員”,確保了空間站空間應用任務的圓滿完成。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從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合成科技攻關團隊
2015年,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圍繞綠色低碳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由研究所戰略科學家馬延和領銜,組成了一支擁有來自相關研究領域19名科研人員的精干科技攻關團隊,正式向“二氧化碳淀粉人工合成”這一國家重大前瞻性、戰略性科技問題發起“進攻”。
6年間,他們敢坐冷板凳、甘坐冷板凳,在一次次失敗和挫折后迎難而上,終于在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為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該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是“典型原創性突破”“將在下一代生物制造和農業生產中帶來變革性影響”。
團隊中黨員占比53%,他們將個人追求融入到黨和國家事業之中,扎根實驗室,披星戴月、爭分奪秒,像細胞里的一枚組件,發揮著各自的最大效能。團隊青年也深深被組織的力量和團隊的力量所感染,其中兩名優秀青年科技骨干加入了黨組織。
金屬研究所
“高端軸承制造”先導專項團隊
“高端軸承制造”先導專項團隊圍繞我國高端軸承長期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困境,從材料源頭出發,瞄準三類典型軸承,貫通技術鏈、打造創新鏈、對接產業鏈。團隊成員不怕苦、不怕累,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引起行業廣泛關注。
團隊還長期從事特殊鋼與大構件研發工作,突破了三峽水輪機轉輪、大型船用曲軸等關鍵裝備核心部件等難題,研究成果支撐企業新增產值數百億元。
團隊現有成員264人,負責人由榮獲2021年度“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李殿中研究員擔任。為確保研究所內12個科技團隊密切配合、協同攻關,組建成立高端軸承制造臨時黨支部,促進了“兩個作用”的充分發揮,保障了攻關任務順利實施。近年來,先后有1名成員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首屆創新爭先獎、1名成員獲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4名成員獲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等獎項,多名成員入選國家和地方人才支持項目。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空間天文觀測技術攻關團隊
空間天文觀測技術攻關團隊自2013年起承擔空間站工程標志性載荷、有著“中國哈勃”之稱的巡天光學望遠鏡的研制任務,積極踐行科技報國使命。面對世界最前沿的技術和前所未有的龐大任務體量,以及十年漫長的任務周期,黨員同志們在支部大會上發起“其它國家做不到,但是中國可以做到”的口號,引領團隊成員克服一次次失敗,解決一項項難題,突破了寬譜段高反射率鍍膜、超精密熱控、高性能碳纖維材料應用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這些令人振奮的關鍵技術突破背后,是151位團隊成員枯燥乏味、日復一日的默默奉獻,是組織7家參研單位每年超200次的技術協調會,是對1萬多個接點正確性的逐一排查,是疫情期間主動提交的一張張復工請求書……
這支團隊中黨員占比接近70%,35歲以下青年占比超過50%。多年的關鍵技術攻關也培養出一批素質過硬、敢挑重擔的青年人才。在8項關鍵技術中,有6項是由“80后”青年骨干牽頭完成,還有1項由“90后”新生力量擔綱主要負責人。他們還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高分相機的研制奠定了技術基礎和人才基礎。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12英寸大硅片攻關團隊
硅片是集成電路產業最大宗的核心基礎材料,我國12英寸硅片長期百分百依賴進口,嚴重制約產業安全自主發展。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于2014年組建了12英寸大硅片攻關團隊。
2016年10月31日,攻關團隊拉制出第一根大產率單晶棒。2017年2月,晶棒長度提升至2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1年,無缺陷硅單晶生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滿足先進存儲器制造需求。
經過8年的艱苦攻關,團隊克服重重困難,不但實現我國12英寸硅片制造的技術突破,更是攻克了集成電路領域14納米先進節點硅片難題,并實現存儲器用無缺陷硅片技術的重大突破。
截至2022年5月,累計出貨量超500萬片,滿足國內5家主要集成電路制造企業23%的正片需求,解決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戰略急需問題。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一號熱紅外成像儀團隊
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一號(SDGSAT-1)是全球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其主載荷熱紅外成像儀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攻關團隊突破了三譜段4級TDI集成一體化設計的紅外探測器組件、195K全口徑低溫光機等關鍵核心技術,核心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攻關過程中,團隊多個項目齊頭并進,2021年承擔了SDGSAT-1衛星熱紅外成像儀等4臺大型載荷發射和在軌測試任務,赴衛星發射基地一待就是6個多月,臨時黨支部組織試驗隊黨員莊重簽下“黨員承諾書”,激勵黨員不忘強國初心、牢記飛天使命、勇于攻堅克難,圓滿完成型號任務。
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長期從事高時敏紅外相機研制工作,獲201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22-06-30 第4版 專題)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