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二氧化碳+電=淀粉?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想法,被中國科學家實現。2021年9月,我國首次實現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令國際科學界大為驚嘆。新年伊始,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工業生物所”)了解到,這項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在基礎研究繼續深入的同時,人工合成淀粉的噸級中試裝置已經建成,工程化測試正在緊鑼密鼓展開。
淀粉不僅是糧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造紙業、紡織業、食品加工業、膠黏劑生產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在實驗室中“制造”淀粉一直是科學家的夢想——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而是人工合成淀粉,不僅極大節約土地、水等自然資源,還將推動生物經濟的到來,為應對人口持續增長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然而,由于人類至今沒能窺破光合作用的全部奧秘,幾十年來,“制造”淀粉的努力一直難有突破。直到中國科學家獨辟蹊徑,找到一條“無中生有”的技術路線。
“完全模擬自然是不現實的,也不經濟。自然光合作用只能利用低能量密度的太陽能,理論能量轉化效率只有2%。我們的研究就是想探索出一條新的技術路線。”中科院工業生物所所長馬延和研究員說。
為此,中科院工業生物所聯合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團隊,全新設計了科研路徑。簡單地說,就是分解水產生的氫氣作為還原力,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甲醇分子;然后以甲醇為碳骨架和能源載體,進一步通過酶催化的反應,合成生物大分子葡萄糖,最后進行聚合產生淀粉。
“按我國玉米淀粉平均畝產量計算,依目前技術參數,理論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應器年產淀粉量,相當于5畝土地玉米種植的淀粉產量,而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馬延和說。
這項成果一經問世,就震驚了國際學術界。德國科學院院士曼弗雷德·雷茲、美國工程院院士延斯·尼爾森、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等專家均給出了極高評價。日本神戶大學副校長近藤昭彥說:“這項研究成果將對下一代生物制造和農業發展帶來變革性影響。”
“基礎研究的突破并不是科研終點,能否落地轉化至為關鍵。”馬延和說,“通過工程測試,制造過程中的能量損失要收回、能量輸入要減少,還要探索多條技術路線。我們希望建立工業化示范裝置,盡早讓實驗室成果走進工廠。”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