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视-欧美一级视频高清片-欧美一级视频免费-欧美一级视频免费观看-午夜激情视频在线播放-午夜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物種庫
 
首頁 > 物種資訊 > 植物資訊

中國植物科學畫小史

媒體:原創  作者:寶哥兒
專業號:寶哥兒 2024/11/21 20:09:32

中國植物科學畫小史

1,2孫英寶 1馬履一* 2覃海寧

1 (北京林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北京 100083) 2(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A brief history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in China

1,2 Ying-Bao SUN 1Lü-Yi MA* 2Hai-Ning QIN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have a long and tortuous histor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sciences.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saliently differs from other artistic painting in its use and illustrating method. Therefor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study of illustrating method and use. The main illustrators and their works responsible for the making and development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are reviewed, and three times are subdivided for the history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i.e. ancient times (herbal study), modern times (introducing the Western botany) and contemporary times (modern botany). Meanwhil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main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in respective times are expounded briefly.

Key words: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China, history.

摘要 植物科學繪畫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曲折而漫長的歷史, 它與植物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密切相關。植物科學繪畫區別于其他藝術類繪畫的顯著特征是其繪畫技法和作品應用。因此, 認識植物繪畫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問題,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植物科學繪畫的繪畫技法和作品應用的研究。本文綜述了中國植物科學繪畫的形成和發展中的主要人物及相關作品, 將其分為3 個時期: 古代時期(本草研究時期)、近代時期(引進西方植物學時期)和現代時期(現代植物學時期)。同時, 簡要闡述了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和主要研究特點。

關鍵詞 植物科學畫; 中國; 歷史

植物科學畫(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是以植物作為科學描繪的對象, 在科學研究的范疇之 內, 運用繪畫技法, 科學、客觀、藝術、真實地表達科學內容而進行的繪制創作過程; 是表現植物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的一種藝術語言; 是科學形象化記錄的一種有效形式; 是以植物體為主題的一種直觀性的藝術語言表達方式, 也是表現植物、認識植物的一個重要手段。植物科學畫的特點是: 科學與藝術相結合, 既具有嚴格的科學性, 又有較強的藝術性。把科學和美學有機地融為一體, 達到和諧統 一。在畫面上不僅要求具有嚴格的科學內容, 還要具有優美精致、自然生動的藝術形象, 使人們通過紙面上的植物科學繪畫內容, 能夠得到直觀形象化 的感知和認識。由于這一功能, 科學繪畫能起到文字描述難以做到以形象表達科學術語的獨特作用。不具備嚴謹的植物科學內容的繪畫作品, 不能稱為植物科學畫。

當前, 植物科學繪畫已成為植物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植物科學繪畫作為植物科學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 對植物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解釋和說明作用。植物科學畫是通過繪畫工作者和植物科研工作者的多次溝通和默契合作而完成, 是對科研工作者文字描述的強調和補充, 突出了植物科學畫在植物學研究中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鄒賢桂, 1998)。但人們對植物科學繪畫的形成和發展存在不同認識, 本文作者根據多年從事植物科學繪畫工作所積累的經驗和資料, 對植物科 學繪畫在前人研究著作中的重要性和不同歷史發 展時期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1 中國植物科學繪畫的歷史發展

根據研究獲得的證據, 可以將中國植物科學畫的發展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古代本草研究時期, 即沒有系統 和完整地描繪植物特征的時期。第二個時期是近代 引進西方植物學時期, 受引進西方植物學知識的影 響, 近代植物學研究開始在中國萌芽, 具有中國特 色的植物科學繪畫應運而生。第三個時期是現代植 物學時期, 為了適應國家迫切需要普及植物科學知 識的新形勢, 植物科學繪畫工作者的隊伍逐漸擴 大, 并培養出很多不同繪畫風格的植物科學繪畫 家。如維管束植物的外形輪廓及局部放大、解剖, 苔 蘚類植物的生長結構、細胞組織在顯微鏡下的放大 繪制, 植物化石的形態復原等繪畫, 都各具特色, 所表達的科學內容精確到位。在與國際學術同行的交流與合作中, 占據了一定的位置, 達到或超過了 國際水平。需要指出的是, 這三個時期的劃分不是 絕對的, 每個時期的研究在時間的長短上并不統 一, 有的還存在交叉, 有的甚至還可能一直處于爭 論的狀態, 并可能成為一個新的時期。近代時期和 現代時期在時間上存在交叉。本文擬從這三個時期 簡要回顧中國植物科學畫的歷史, 對古今諸多植物 繪畫家的作品及其相關的歷史著作進行研究, 并探 討中國植物科學畫的學術價值和科學意義。

1.1 古代時期(本草研究時期)

中國最早對植物的了解和應用主要是農業生 產和本草醫藥的研究。本草醫藥是古代本草學家把 長期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的有關植物學知識, 逐步用 文字記錄下來, 并配以形象的圖畫, 使人們更易于 識別和利用植物。 11世紀, 宋代蘇頌1061年著的《本草圖經》收 錄植物300余種, 都附有植物圖, 是中國現存最早 的有圖的本草?!侗静輬D經》的藥圖是由全國各地 進呈而來, 因此, 有一些藥圖的繪畫手法別出心裁, 不同的畫家用各自喜歡的繪畫方法來描繪所見到 的藥物。有鑒于此, 《本草圖經》藥圖的繪畫風格 和科學價值參差不齊。該書可貴之處是藥圖的繪制多數來自寫生, 表現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同時期 唐慎微的《證類本草》有木刻藥圖294幅, 該書對宋 代以前的本草學成就進行了系統的總結, 比《本草 綱目》早500余年, 在本草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南宋畫家王介1220年繪著的《履巉巖本草》是 一部地方本草圖譜, 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彩色本草 圖書(鄭金生, 2007)。書中根據實物寫生繪成的200 多幅藥物圖都具有本草學術價值。明朝朱棣(1360–1425) 1406年編著的《普劑方》中附的239幅圖是朱 棣在河南開封召集的一些繪畫技法高明的畫工所 繪制; 還有朱棣編寫, 1406年刊刻的《救荒本草》(全 書兩卷)也附有精美的植物插圖。特別值得重視的是 這部書內的植物圖比以往本草著作中的都準確、真 實。《救荒本草》對國外的農學和植物學也 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王家葵, 2007)。李時珍(1596)著 的《本草綱目》中記載植物1195種, 附圖800幅, 是 中國醫學書籍寶庫中極為珍貴的科學遺產, 至今仍 在世界自然科學史上享有盛譽。清朝吳其浚(1848) 編著的《植物名實圖考》共38卷, 收載植物1714種, 插圖1865幅, 比先前任何本草書籍中的附圖都要精 確, 書中所附插圖大部分是在植物新鮮狀態時繪 制, 形態非常逼真, 有的插圖還描繪了植物的全株 (包括根、莖、葉和花), 能準確地反映植物的形態特 征, 有的圖甚至能鑒定到種。德國、美國、 日本等國家的很多學者對《植物名實圖考》給予了 較高評價, 并加以推崇。


001

朱棣編著的《救荒本草》是中國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圖譜。每種均附一圖, 圖文配合緊湊。運用毛筆以白描的繪畫方法, 簡單、確切地描繪出竹筍初生期的不同大小及成熟期竹子的生長姿態等特征, 尤其對稈籜、枝葉和葉脈等 形態特征的描繪比較自然真實。

吳其浚編寫的《植物名實圖考》中很多插圖都 對植物的全株和主要特征進行了較細微的描繪, 能 自然真實地反映植物的形態特征。如圖1B所示栗圖, 把栗屬的部分主要特征, 如葉形及鋸齒狀的葉緣, 葉側脈的走向, 殼斗密被針刺等主要形態, 表現得 較為真實, 繪圖優美。德國學者Bretschneider (1870) 在其著作《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中對《植物名實 圖考》給予較高評價, 認為書中附圖 “刻繪尤極精 審”, “其精確者往往可以鑒定科和目”; 1884年日本 首次重刻此書, 伊藤圭介為這部書寫的序中對這部 書作了高度評介: “辨論精博, 綜古今眾說, 析異 同, 糾紕繆, 皆鑿鑿有據。圖寫亦甚備, 至其疑似難 辨者, 尤極詳細精密”; 美國一些學者對該書也有 所引用, 如: B. Lau-fer、 E. D. Merrill和E. H. Walker 等(白壽彝, 1999)。

中國古代時期各本草著作中的植物插圖是中 國植物科學畫的雛形, 大都產生于不同年代, 出自 不同繪畫人士之手。繪畫工具皆是毛筆, 以白描為 主要技法。由于不同繪畫者對所需描繪植物的認識 和繪畫手法不同, 所以畫出的作品效果差別很大, 在諸多本草著作中也就出現了很多風格各異的插 圖。這些插圖伴隨著中國數千年歷史的本草學著作, 總結了中國古代各本草學家所積累的豐富經驗, 對 中國本草醫藥學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

1.2 近代時期(引進西方植物學時期)

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研究和植物科學繪畫的 歷史均較短, 隨著西方植物學知識的傳入, 在19世 紀初才開始起步。西方植物學知識的傳入, 對中國 的植物學研究和植物科學繪畫的形成和發展影響 較大。

1.2.1 影響中國植物學發展的西方科學家代表及 其著作 從17世紀末起, 一些歐洲采集家就開始來 到中國廣州和其他沿海地帶采集植物標本。采集完 后, 將植物標本攜帶回各國進行研究并發表。1751 年瑞典人林奈(Carl von Linné)的學生P. Osbeck到廣 州采集了很多標本送給林奈研究。1753年, 林奈編寫出版了標志近代植物分類學開端的名著《植物種 志》(Species Plantarum), 其中林奈根據P. Osbeck的 廣州采集描述了37個新種。到了1842年, 鴉片戰爭 戰敗, “南京條約”簽訂, 五口通商, 國門大開之后, 歐洲國家的很多采集家蜂擁而至, 很快足跡遍及中 國30個省區, 采集了大量植物標本。英、法、俄等 國的分類學家根據在中國采集的標本, 發表了大量 種子植物的新種、新屬以及一些新科(王印政等, 2004)。所以, 歐洲的植物科學繪畫也歷史悠久, 很 多植物學期刊專門包含繪畫的植物圖版。如英國18 世紀開始出版的《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19 世紀出版的《Hooker’s Icones Plantarum》和 《Paxton’s Magazine of Botany and Register of Flowering Plants》, 這三種期刊都包括很多中國植 物; 有些還是地區植物圖志, 如19世紀30年代俄國 分類學家C. F. von Ledebour編著的《俄國阿爾泰新 植物圖志》(Icones plantarum novarum vel imperfecte cognitarum floram Rossicam, imprimis Altaicam, illustrantes)和英國分類學家N. Wallich編著的《印度 新植物圖志》(Plantae asiaticae rariores)。上述歐洲 各國的植物分類學家, 在不同國家的有關植物期刊 內發表了很多中國的新種, 大都附有插圖。

A. Henry是英國外交官, 1882年至1892年在湖 北宜昌、海南、臺灣、云南南部工作期間采集了大 量植物標本, 寄到英國邱皇家植物園。該國分類學 家D. Oliver于1890年根據Henry在湖北采的3號標 本, 建立了單種的新屬杜仲屬Eucommia。1909年, 德國分類學家H. G. A. Engler根據此屬建立單種新 科杜仲科Eucommiaceae (Cronquist, 1981)。杜仲 Eucommia ulmoides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中下游各 省。古植物學研究發現, 在中國、日本的始新統 (Eocene)和中新統(Miocene)地層中, 存在著杜仲的 植物化石(應俊生, 1993)。圖2(引自《Hooker’s Icones Plantarum》)所示的杜仲圖是用鉛筆繪制的素描圖, 畫面描繪的內容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一段果枝, 果枝 圖的后面是一片較大的葉片, 在畫面的空白之處還 增加了幾個解剖圖。畫面內容豐富, 表達的科學內 容真實、到位, 果枝和部分解剖圖的繪畫很自然, 立體感強。

法國傳教士A. David在19世紀中葉之后, 來中 國采集植物和動物標本。所采集的標本都寄到巴黎 自然歷史博物館, 該館分類學家H. Baillon于1871年在該館出版的雜志《Adansonia》中, 根據David在 寶興采的標本建立了單種新屬珙桐屬Davidia。1955 年, 美國華裔學者李惠林博士根據Davidia建立單 種科珙桐科Davidiaceae。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on特產中國西南山區, 根據古植物學的研究, 在中國江西3000萬年前的始新統(Eocene)地層中, 存在珙桐屬植物化石(應俊生, 張玉龍, 1994), 因此, 珙桐是孑遺植物, 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巴黎自 然歷史博物館的另一分類學家A. Franchet全面鑒定 了David在寶興采的植物標本, 編寫出《Plantae Davidianae》(大衛植物專輯)這一著作, 于1885年發 表于該館的另一雜志《Nouvelles Archives duMuseum d’histoire Naturelle》中, 并附有31種植物的 圖版, 本文圖3就是介紹其中的珙桐圖版。


002

珙桐是中 國一級保護植物和珍稀名貴觀賞植物, 因其花序苞 片酷似展翅飛翔的白鴿而被西方植物學家命名為 “中國鴿子樹”。 在植物分類上屬珙桐科, 全科只 此一種。此圖的繪畫內容是選擇了最具特征的一段 花枝, 還有花瓣放大、雄蕊群及心皮放大和子房的 縱剖圖。運用素描加以彩色渲染的繪畫方法, 花枝 的描繪栩栩如生, 自然真實, 再加上放大、解剖圖, 畫面內容充實, 科學內容豐富。尤其是苞片的放大, 上面的脈絡都表現得很細致。


003

俄國軍官N. M. Przewalski于1870、1876、1879、 1883年共4次率幾十名士兵到中國北部和西部高原 采集了大量植物、動物標本, 其植物標本存到圣彼 得堡柯馬洛夫植物研究所。該所的分類學家C. J. Maximowicz在研究這4批標本后發現了大量新種和 9個新屬, 他在1889年根據Przewalski和其他俄國采集者在青海東部一帶采集的植物標本編寫出版了 《唐古特植物志》(Flora Tangutica)一書, 其中附有 31幅植物圖版, 本文選擇由Maximowicz描述的罌 粟科Papaveraceae綠絨蒿屬Meconopsis Vig.兩種植 物的一個圖版加以介紹。


004

全緣葉綠絨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Maxim.) Franch.和總狀綠絨蒿M. racemosa Maxim.分布于中 國西藏、云南、四川、青海和甘肅。如圖4所示, 兩 個種繪制在一個圖版, 對比性較強, 科學內容豐 富。運用素描的繪畫技法, 以簡練的線條, 把植株 的主要特征和放大、解剖部分表現得科學、自然、 完美。植株和花瓣外面毛狀的萼片, 用柔軟的線條 加入明暗的藝術手法, 呈現出毛茸茸的視覺效果。 放大和解剖圖也都較科學地描繪出了植物的主要 生長姿態和鑒別特征。

通過對歐洲各國的植物分類學家對中國標本 的采集、著作的發表和科學繪畫作品的研究, 發現西方國家在中國采集植物和對中國植物的認識較 早, 對植物的科學研究和科學繪畫也是遠遠早于中 國。所以, 國外早期植物科學繪畫比同時期的中國 植物繪畫成熟和超前, 證明中國與國外的植物學研 究和植物繪畫作品在同一時期的發展狀況存在差 異。

1.2.2 中國植物科學繪畫的產生與應用

19世紀中葉, 隨著西方商人和傳教士的不斷東來, 西方的 近代植物學知識也隨之傳入中國。英國傳教士韋廉 臣和中國著名學者李善蘭合作編譯了《植物學》, 此 書是中國第一本介紹西方近代植物學的著作, 較全 面地傳播了當時新的植物學基礎理論知識。全書8 卷, 插圖200多幅, 插圖內容含有植物的植株、局部 放大和解剖圖, 繪制精美, 科學真實。英國人傅蘭 雅1895年撰 的《植物圖說》, 書中的植物插圖內也 有解剖圖, 畫面科學內容豐富, 繪制精美, 表達準 確, 堪稱真正意義上的植物科學畫。

總之, 自清末起, 受西方生物學知識的影響, 近代的植物學研究開始在中國的自然科學研究領 域萌芽, 在以后相繼出版的一些科普性報刊和近代 植物學著作中, 逐漸有了中國繪畫家繪制的植物插 圖(馮晉庸, 蔣祖德, 1994)。

辛亥革命前后, 出外留學的諸多植物學家陸續 回國, 中國的植物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 時期。中國植物科學畫也應運而生, 但一直到新中 國成立, 發展比較緩慢, 并不為人們所青睞。1902 年出版的《啟蒙畫報》和1905年開辦的《北京畫報》 中, 很多插圖都是由畫家劉炳堂繪制(馮晉庸, 蔣祖 德, 1994)。1906年, 山西大學翻譯出版了《植物學 教科書》。上海宏文館等書局出版了供中學用的《動 物學》、《植物學》教材及《博物學大辭典》等帶 有植物插圖的參考書。1917年, 杜亞泉主編的《植 物大辭典》一書所附1000余幅植物插圖, 很多是中 國畫家所繪。此書對于普及近代植物學知識、推動 中國近代植物學的發展意義深遠。1918年, 馬君武 編譯的《實用主義植物學教科書》大部分取材德國 施邁爾(Schmeil)的《植物學》, 全書有圖356幅(白 壽彝, 1999)。

馮澄如(1896–1968), 江蘇宜興人, 是中國植物 科學繪畫的奠基人。在1922年和1925年在陳煥鏞教 授編著的《中國經濟樹木》和《樹木圖說》中, 他 以嶄新面貌繪制了全套植物科學畫, 打破了過去只有西方出版植物科學畫的慣例, 奠定了中國植物科 學繪畫的基礎。1927年, 馮澄如為胡先骕與陳煥鏞 合著的《中國植物圖譜》1–5卷繪制植物插圖250幅。 1958年, 為秦仁昌與胡先骕合撰的《中國蕨類植物 圖譜》1–4卷繪制插圖200多幅。這兩套大型圖譜內 容精詳, 印工精美, 受到中外科學界的廣大好評(張 孟聞, 1947)。


005

馮澄如在長期從事植物科學繪畫的工作實踐 中, 將中國傳統的優良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相 結合, 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方法, 繪畫作品精細美觀, 科學到位, 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技法, 對中國植物科 學畫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谷諔馉幰院? 馮澄如為胡先骕著的《中國森林樹木圖志》繪圖。 1948年胡先骕和鄭萬鈞發現了活化石水杉, 馮澄如 以墨線條勾勒法繪出了水杉的外形和細部分解圖, 獲得好評, 此圖也是近代時期植物科學繪畫作品的 代表作(圖5)。1957年, 馮澄如編寫出版了《生物繪 圖法》, 此書是中國第一本生物科學繪畫專著。馮 澄如畢生從事科學繪畫事業, 至今有很多植物科學 繪畫家繼承并發揚了馮澄如的繪畫風格。

馮澄如繪制的水杉圖, 截選部分能表現植物特 征的花枝和果枝, 另加幾個局部放大和分解圖, 畫 面充實, 內容豐富。繪畫采用了中國繪畫藝術與西 方繪畫藝術相結合的創新手法, 以線條描繪為主, 風格獨特, 較準確地描繪出植物外形和分解圖。把 植株的形狀、立體、質地等較完美地進行了表現, 既 科學到位, 又精簡美觀。

1931–1936年, 蔣杏墻為劉慎諤主編的《中國北 部植物圖志》1–5卷繪圖145幅; 1937年, 馮展如為錢 崇澍主編的《中國森林植物志》繪圖50幅, 陳如柏 等為陳嶸編纂的《中國樹木分類學》摹繪1086幅圖。 1942–1945年, 匡可任為四川大學編寫的《峨眉植物 圖志》兩卷繪制圖版50幅, 1945年為云南藥物研究 所編寫出版的《滇南本草圖譜》第一集繪制圖版26 張。以上志書出版后, 成為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中 最早的植物圖譜(汪振儒, 1994), 至今仍是中國現代 植物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其中繪制的植物科學畫, 開創了中國現代植物科學畫事業的先河。這些植物 科學畫增加了各種細部描寫和解剖圖等, 比古代時 期的植物繪畫更具科學性。

賈祖璋(1901–1988) 1955年編寫《中國植物圖 鑒》, 徐瀾生為此書摹繪了部分新插圖。此書經再次重版后, 又增補圖說130余種(賈祖璋, 1955), 書 中多數圖版轉錄自國內外的很多專著。根據時代的 需要, 此書在當時適用較廣, 尤其在林業和農業領 域應用較多, 具有較強的重要性, 起著承前啟后的 作用。

由于中國近代時期一度在科學文化發展方面 閉關自守, 致使中國的植物科學繪畫停滯不前, 而 西方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隨著西方近代植物學的不 斷引入, 中國的植物科學繪畫開始萌芽并逐漸發展 起來, 繼之, 具有中國特色的植物科學繪畫作品已 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繪畫風格, 具有獨特 的創新, 運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毛筆, 結合 西方的繪畫技巧, 以精細美觀的線條為主要表現手 法, 所繪制出的作品內容真實自然, 科學到位。

1.3 現代時期(現代植物學時期)

中國建國初期, 較重視對植物資源的開發和利 用?!吨袊饕叩戎参飯D說》(禾本科、豆科、蕨 類)、《中國土農藥志》、《中國經濟植物志》、《中 國藥用植物志》、《河北中草藥手冊》、《江西中 草藥手冊》、《廣州中草藥手冊》、《云南中草藥 手冊》、《西藏常用中草藥》、《青藏高原藥物圖 鑒》等各地區的中藥志書、手冊相繼出版。在這些 著作中, 都附有大量的黑白線條或彩色的植物科學 畫, 圖文并茂。擴大了讀者的閱讀空間和欣賞樂趣。 1959年, 《中國植物志》開始編寫, 此書是世 界上最大型、種類最豐富的一部巨著。該書基于全 國80余家科研教學單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繪圖 人員, 80年的工作積累, 45年編撰才得以最終完成, 實現了中國四代植物學家的夙愿。繼《中國植物志》 之后,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開始編寫, 并率先完 成, 全書共7冊, 附圖9109幅。書中的圖版使用真實 可靠, 科學性強, 完全可以代替中國以前所出版的 各類圖鑒。此外, 《廣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 《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江蘇植物志》、《云 南植物志》、《秦嶺植物志》、《湖北植物志》、 《廣西植物志》、《貴州植物志》和《貴州經濟植 物志》、《浙江藥用植物志》、《中國樹木志》、 《東北草本植物志》、《新疆藥用植物志》、《中 國藥用植物志》、《中國苔蘚屬志》、《北京植物 志》、《西藏植物志》、《內蒙古植物志》和《河 北植物志》等地方植物志書, 還有經濟植物領域的 《中國飼料植物圖譜》、《中藥志》、《全國中草 藥匯編》、《中國土農藥志》等也陸續出版。在以 上各地方志書等著作內, 都附有大量的科學插圖, 圖文結合, 提高了閱讀和鑒賞效果。傅立國等主編 的《中國高等植物》(1996–), 全書13卷, 收錄國內 高等植物17000多種, 每種都附有繪制的植物科學 插圖和地理分布圖。1980年, 人民衛生出版社與日 本合作出版的《原色中國本草圖鑒》全書共25冊, 彩 圖5000幅, 馮晉庸、許春泉、陳月明、鄧盈豐和曾 孝濂等植物科學繪畫專家參加了繪圖。

以上這些著作是國內外植物學家研究地區植 物、開展自然保護、植物引種馴化以及藥用植物開 發利用等方面的寶貴文獻資料, 其中植物科學繪圖 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 植物科學繪畫為中國的植 物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5年, 《中國植物志》編委會組織召開第一 屆繪圖工作會議。1983和1987年, 中國植物學會組 織召開全國第二屆和第三屆植物科學繪畫學術交 流會議。1980年, 中國植物學會、《中國植物志》 編委會等部門在北京聯合舉辦全國第一屆植物科 學繪畫展覽; 1987年在廣州舉辦第二屆全國植物科 學畫展覽。通過這些活動, 中國的植物科學繪圖工 作者得到廣泛的交流。1981年在悉尼召開的第13屆 國際植物學會議期間, 首次舉辦了“中國植物科學 繪畫展覽”, 全國有17個單位參展, 展出43位植物 科學繪畫工作者的100幅作品, 受到世界諸多科學 家的普遍歡迎和好評。1982年應美國生物地理溫帶 植物區系討論會邀請, 中國的植物科學繪畫在美國 的密蘇里展出3個月, 受到很多專家和觀眾的贊譽 和矚目(馮晉庸, 蔣祖德, 1994)。

中國現代時期植物科學繪畫的代表人物主要 是劉春榮、張榮厚、馮晉庸和馮鐘元, 他們從事植 物科學繪畫工作達幾十個春秋, 積累了豐富的繪畫 經驗, 其作品也各具特色。

劉春榮(1910–1991), 山東省壽光縣人, 畢業于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到中國科學院植物 研究所任植物繪圖技術員。先后為《中國植物志》 第11卷(莎草科)、第75卷(菊科)、第68卷(玄參科)、 第65和66卷(唇形科)、第15卷(百合科)等繪制大量圖 版。她繪制的圖版構圖豐滿, 用筆圓潤細致, 解剖 清晰(圖6); 在彩色圖方面, 獨具功力, 用色深沉老 練, 并富有裝飾風趣, 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006

劉春榮繪畫的吳茱萸圖, 內容選取部分花枝、 果枝一段和一片羽狀復葉, 還有各局部器官的放大 和解剖。植株部分采用疊加方法, 使畫面內容很豐 富, 虛實結合, 近實遠虛。劉春榮的繪畫方法獨具 匠心, 擅長用小毛筆, 此圖亦是用小毛筆繪制。圖 中花序和果序的描繪, 線條柔軟精煉, 細膩圓滑。 把植株莖部斑紋的特征, 雌、雄花, 子房, 柱頭, 蓇 葖果, 種子的放大和子房縱、橫切面及果的縱切面, 描繪得較科學準確, 形象逼真, 立體自然。展現出 劉春榮深厚的美學功底和獨特的繪畫技法。

馮晉庸(1925–), 江蘇宜興人, 自幼喜愛繪畫。 1946年江南美術專科學校畢業,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 究所高級工程師、教授。先后在國立北平研究院植 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從事植物科學繪畫工作。早年受到馮澄如的精心培養, 刻苦勤奮, 對植物科學繪圖工作細心鉆研, 為《中國高等植物 圖鑒》、《中國植物志》等著作繪制了大量圖版。 其作品描繪較細微、準確, 表現生動自然, 深有藝 術趣味。代表作是茶花圖, 1965年刊登于《植物分 類學報》, 曾在國內外的展覽會上受到贊譽。


007

馮晉庸繪制的浙江紅花油茶圖(圖7), 畫面造型 美觀, 線條簡潔多變。圖中的花枝用短線襯陰; 花 的描繪細致入微, 用交叉線條襯陰, 立體感較強; 枝干和葉片線條簡練到位, 質感較強; 截取了雄蕊 及花瓣部分進行描繪, 把雄蕊著生的位置和生長姿 態表現得自然細膩; 花藥的放大描繪, 展現出了花 藥的形狀; 雌蕊的放大描繪, 清晰地表現出三裂狀 柱頭; 果和種子進行了縮小描繪, 用較簡練的細短 線襯陰, 把果未開裂、即將開裂和完全開裂的形態, 表現得真實到位, 種子形態的表現較簡潔自然。整 個畫面布局協調, 科學內容表達較豐富。繪畫手法 是中國傳統的白描, 結合簡潔的鋼筆線條, 進行襯 陰, 立體感較強, 使畫面植物的各部結構很清晰,形態自然, 感覺躍然眼前。

張榮厚(1911–1975), 1949年在靜生生物調查所 繪圖, 1950年任植物研究所繪圖室專職繪圖員。他 繪圖也較善用小毛筆, 描繪出的線條具有挺秀清新 的藝術魅力。在《中國植物志》中所畫的諸多裸子 植物和蕨類植物等圖版, 都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特 色。


008

張榮厚繪畫的云南油杉圖(圖8), 畫面描繪的內 容是一段球果枝, 以及部分具有代表特征的放大、 解剖圖, 分布均勻, 科學內容豐富, 充實完美。繪畫 手法新穎, 線條運用巧妙組合。所描繪出的植株自 然完美, 質感較強, 尤其對球果的描繪, 以獨特的 線條組合, 融入西洋素描之明暗變化關系, 描繪真 實自然, 細膩美觀, 立體感較強。畫面所用線條變 化多端, 虛實結合, 在研究科學內容的同時又給人 以美的享受。

馮鐘元(1917–), 幼承家學, 受其父馮澄如的影 響, 曾進修繪畫。對中外植物科學繪圖作品進行過 多年細心研究, 繪畫手法別具一格。1937年入靜生 生物調查所任繪圖員, 協助其父馮澄如工作。馮鐘 元的繪畫作品大都用小鋼筆進行繪制, 以線條的 粗、細、剛、柔為主要表現形式, 所出效果變化豐 富, 剛勁有力, 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009

馮鐘元繪制的銀杉圖(圖9), 畫面表現出一段球 果枝條, 及植株部分主要特征的放大和解剖。對球 果枝的描繪尤佳, 表現效果自然、完美, 質感突出。 把開放和未開放的球果都表現得很自然生動。枝條 上的針狀葉, 用以簡單線條, 稍加襯陰, 效果較自 然、生動。種鱗的背面和腹面用短線條襯陰, 疏密結合, 立體感和質感很強。種子表面的紋理描繪細 膩, 自然美觀??v觀全圖, 畫面分布均勻, 相得益 彰。線條剛柔結合, 變化多端, 把植物體表現得科 學真實、自然美觀。可見馮鐘元的美學基礎和科學 知識功底之深厚。

曾孝濂(1939–), 在老一輩科學繪畫家影響下成 長起來的一位較有天賦的植物繪畫家, 中國科學院 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云南省著名畫家。曾 先后為50余部科學著作繪制插圖, 總數達2000多 幅。他所繪制的植物科學繪畫科學性較強, 藝術手 法別致。


010

曾孝濂繪畫的八仙過海圖(圖10), 畫面以整株 植物為主體, 附加較詳細的放大、解剖圖, 安排錯 亂有序, 恰如其分。植株以簡潔的線條進行繪制, 自然精美。繪畫手法柔軟而富有變化, 真實、自然地描繪出了物種的特征。佛焰花序自然向上卷曲、 聚合果的表面凹凸、肉穗花序的飽滿和肉質感、雄 花和種子的放大, 都分別用簡潔的線條和點結合的 技法, 進行了科學、真實、自然完美的展現。把佛 焰花序的縱切面示肉穗花序的內部生長結構; 雌花 序橫切面展示內部胚珠的著生位置; 果的縱剖展示 內部種子的形態和生長姿勢, 繪制較科學真實。整 幅圖以較簡潔明快的線條, 以白描的手法加入點線 結合的襯陰技巧, 很充分地表達出豐富的科學內 容, 展示出曾孝濂堅實的繪圖功底。

1.4 小結

馮澄如、劉春榮、張榮厚、馮晉庸、馮鐘元和 曾孝濂6位前輩植物繪畫家, 代表了中國近、現代植 物科學繪畫的特色技術和人才。中國現代時期的植 物科學繪畫, 在前輩繪畫家的啟迪下, 形成很多不同特色的繪畫技法, 主要特點是繪圖工具的使用和 表現技法的應用。繪圖工具主要是小毛筆和小鋼筆 兩種。用小毛筆繪出的圖版線條圓潤, 流暢, 具有 一定的中國傳統特色。繪圖方法是運用線條的長、 短、粗、細, 真實、精確地描繪出豐富的科學內容。 在植物科學研究的迅速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中, 逐 漸達到并超過了國際水平, 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中國諸多植物研究工作者在國際很多著名期刊和 雜志內所發表的文章之中, 經常附有精彩的植物科 學繪畫作品。這充分表明, 中國植物科學繪畫的歷 史發展雖曲折而漫長, 但繪畫技術和方法已逐漸成 熟, 并獨具民族特色。所繪作品內容豐富、真實自 然、科學嚴謹。繪畫手法多樣化, 表現更加細膩清 晰自然精美、簡潔流暢。

2 人才培養

中國的植物科學繪畫發展至今, 對繪畫人才的 正式培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29年, 馮澄如以主要傳授予家 人的方式, 培養了五弟馮展如, 長子馮鐘元, 外甥 蔣杏生、蔣杏墻、宗維城等第一批生物繪圖人才。 經其傳授后, 分別舉薦到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 國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系、中 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和中央大學園藝系等機構, 從事專業工作。

第二個階段是1943年, 馮澄如在江蘇宜興創辦 “江南美術??茖W校”, 培養了馮晉庸、馮鐘琪、 馮明華、彭炳元、余鶴松、許春泉、許履中、邵芾 棠、史渭清和蔣祖德等20多位新中國生物繪畫的骨 干力量, 分別為中國植物學研究、海洋生物、中草 藥、醫學等領域繪圖, 皆成就卓著(胡宗剛, 2005)。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由于社會動蕩不安, 生活和工作條件都極為艱難, 植物科學畫著作寥寥無 幾。解放戰爭后期至新中國建立之前, 全國從事植物 科學繪畫的工作人員只有馮鐘元、馮晉庸和劉春榮等 幾個人, 中國植物科學畫的發展已進入低谷。

第三個階段是1958年, 馮晉庸、劉春榮和張榮 厚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辦“植物科學畫訓練 班”, 為《中國植物志》、《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和各地方志書等著作的編寫, 培養了20多名學生, 如吳彰樺、陸桂蘭、陳榮道、冀朝禎、王金鳳、趙寶恒、郭木森、張泰利、蔡淑琴、張春芳等, 還有 其他單位派來進修的學員, 遍及全國各地, 都已成 為骨干力量。此時, 從事植物科學繪畫工作者的隊 伍不斷擴大, 從低谷逐漸走向繁榮發展。繼北京植 物所舉辦訓練班之后, 華南、昆明、南京、廣西等 植物所也舉辦了科學繪畫培訓班, 培養了很多科學 繪畫人才。有些自學和經過科學畫技術培訓后的人 才, 復到藝術院校進行短期培訓, 以提高自己的藝 術修養和繪畫專業水平, 他們對中國植物科學繪畫 事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馮晉庸, 蔣祖德, 1994)。

3 古代、近代、現代時期植物繪畫作品的特 征比較

中國植物科學繪畫歷經古代、近代、現代三個 歷史發展時期, 其道路曲折而又漫長。我們在研究 過程中發現, 不同時期繪畫作品的繪畫方法和應 用, 受作品所處時期社會背景的影響較大。如古代 時期, 人們對植物的認識除了農業就是本草醫藥, 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對藝術的 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 在本草醫藥書籍內所 附的插圖, 只對植物的大致外形作了簡單的描繪。 近代時期, 受西方植物學知識的不斷傳入和海外學 子的陸續回歸, 中國就開始逐漸對植物學展開研 究。根據植物科學研究內容的需要, 植物繪畫也受西洋繪畫的影響, 開始在相關領域被應用并逐漸發 展, 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植物繪畫也就應運而生。 現代時期, 中國的植物科研事業與世界同步發展, 對植物展開多方面的科學研究, 植物繪畫所表現的 科學內容逐漸增加, 要求更加科學嚴謹。所以, 植 物繪畫改名為植物科學繪畫, 將植物繪畫的要求進 一步提高, 以科學為衡量植物繪畫的唯一標準, 必 須達到真正的科學性。對中國植物繪畫三個時期作 品的分析見表1。


011

4 植物科學繪畫的現狀與展望

植物科學繪畫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也 是一個特殊的畫種, 以所特有的實用和輔助功能, 伴隨著植物科學研究事業共同走過漫長的歲月, 至 今已發展成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 可與文字相 互補充, 對植物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和推廣起到了很 大的推動作用, 成為植物科技園地中至關重要的領 域。在攝影技術和電腦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 植物 科學繪畫作為一門科學藝術, 仍然以對植物形象表 現準確, 技法細致精練, 印刷制版方便, 傳播直接 便利等功能及優勢獨占鰲頭, 具有不可取代性。它 不但具有輝煌的歷史, 而且在現在和將來都有很重 要的地位。2007年版維也納法規(中文版)對植物插 圖在模式指定、有效發表和合格發表時所起的作用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例如, 規則8.1: “一個種或種 下分類群名稱的模式(主模式、后選模式或新模式) 是一份保存在標本館或其他收藏處或研究機構的 標本, 或是一幅插圖”。在規則38和39中, 明確地 規定了植物插圖在不同時間起始點后對新分類群 名稱合格發表時所起的重要貢獻(張麗兵, 2007)。近 年來, 一些作者甚至提議法規允許插圖可以作為模 式(Brummitt et al., 2004)。由此可見, 植物科學畫在 國際植物學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科 學意義。

植物科學繪畫不斷興旺發展的主要條件是繪 畫工作者之間的相互團結和精心創作, 更重要的還 是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目前的植物科 學繪畫發展已進入低谷并慢慢衰退, 當前最重要的 一個任務就是如何將這一特殊的科學藝術繼承和 發展下去。中國現代植物科學繪畫已有近百年歷 史。老一輩科學繪畫家們在創建中國現代植物科學 畫方面完成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 積累了豐富的經 驗, 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成果。我們應在前輩科學繪 畫工作者奠定的基礎之上, 不斷吸取中華民族繪畫 藝術之精華, 結合西洋繪畫藝術創作之長, 創造出 更多具有中國風格的優秀科學繪畫作品。我們應繼 往開來, 把中國植物科學繪畫事業提高到新水平, 在將來的植物學發展和科技信息交流中做出更大 的貢獻, 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

致謝 國家林業局2006重點項目(2006-39); 省部共 建“森林培育與保護實驗室”項目(JD100220535) 資助。王文采院士、王祺博士精心指導, 湯彥承研 究員、傅德志研究員、洪濤教授、吳鵬程研究員、 王錦秀博士、賀隨超博士、楊永博士為本文修改提 供無私幫助; 圖書館陳智娟先生、韓芳橋女士在查 閱古文獻時給予幫助和支持,朱雪娟女士和賈志軍 先生協助查閱部分珍貴文獻; 蔣曉萍女士全力支 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Bai S-Y (白壽彝) ed. 1999. China History. Vol. 10 (中國通 史第10卷).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Baillon H. 1871. Sur dues nouveaux genres apétales. Adansonia 10: 112–119.

Brummitt RK, Challis KM, Cribb PJ, Lughadha EN, Taylor NP.

2004. A proposal to reinstate illustrations as types. Taxon 53: 1099.

Chu H (朱棣). 1406. Chiu Huang Pên Ts'ao (Jiu Huang Ben Cao 救荒本草). Reprinted. 1959.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中華書局).

Chun W-Y, Kuang K-Z. 1958. A new genus of Pinaceae —Cathaya Chun et Kuang gen. nov., from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China. Botanicheskii Zhurnal 43: 461–470 (in Russian).

Cheng W-C (鄭萬鈞), Fu L-G (傅立國). 1978. Keteleeria. In: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 中國植物志). Beijing: Science Press. 7: 39, Fig. 9.

Cronquist A. 1981.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ranchet MA. 1885–1888. Plantae Davidianae ex Sinarum imperio. Tomus 2. Nouvelles archives du museum d’histroie naturelle ser. 2, 8: 183–254; 10: 33–198.

Feng J-Y (馮晉庸), Jiang Z-D (蔣祖德). 1994. The history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in China. In: Botanical history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366–373.

Hu H-H (胡先骕), Cheng W-C (陳煥鏞). 1948. On the new family Metasequoiaceae and on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a living species of the genus Metasequoia found in Szechuan and Hupeh. Bulletin of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靜生生物調查所 匯報). 1 (2): 10. Pl. 1.

Hu H-H (胡先骕). 1965. New species and varieties of Camellia and Theopsis of China (1).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植物分類學報) 10: 131–143.

Hu Z-G (胡宗剛). 2005. Should not forget Hsen-Hsu Hu (不該 遺忘的胡先骕). Wuhan: Changjiang Literature Press. 7, 41–42.

Kia T-T (賈祖璋). 1955. Plantae Sinicae cum Illustrationibus (中國植物圖鑒). Beijing: Agriculture Press.

Li S-Z (李時珍). 1596. Pen Ts'ao Kang Mu (Ben Cao Gang Mu 本草綱目). Reprinted. 1999.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

Liu W-T (劉文泰), Wang S-C (王世昌). 1956. Pên Ts'ao Pin Hui Ching Yao (Ben Cao Pin Hui Jing Yao 本草品匯精 要).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Maximowicz JC. 1889. Flora Tangutica. Petropoli. Typis acadmie imperialis scientiarum petropoltanae. Fig. 9.

McNeill J, Barrie FR, Burdet HM, Demoulin V, Hawksworth DL, Marhold K, Nicolson DH, Prado J, Silva PC, Skog JE, Wiersema JH, Turland NJ eds. 2006.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Vienna Code). Ruggell: A. R. G. Gantner Verlag. (張麗兵譯. 2007. 國際植物命 名法規 (維也納法規). 北京: 科學出版社; 圣路易斯: 密蘇里植物園出版社.)

Oliver D. 1890. Eucommia ulmoides Oliv. Hooker’s Icones Plantarum. 3rd series. 20: 1950.

Von Ledebour FC. 1829–1834. Icones plantarum novarum vel imperfecte cognitarum floram Rossicam, imprimis Altaicam, illustrantes. Vol. 1, 1829; Vol. 2, 1830; Vol. 3, 1831; Vol. 4, 1833; Vol. 5, 1834.

Wang Y-Z (王印政), Qin H-N (覃海寧), Fu D-Z (傅德志). 2004. Chinese plant gathering brief history. In: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中國植物志). Beijing:Science Press. 1: 659–732.

Wang J-K (王家葵). 2007. Chiu Huang Pên Ts'ao Analytical commentary and research (Jiu Huang Ben Cao Jiao Shi Yu Yan Jiu (救荒本草校釋與研究). Beijing: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ese

Medicine. Wallich N. 1830–1832. Plantae asiaticae rariores. Vol. 1, 1830; vol. 2, 1831; vol. 3, 1832. Wu Q-J (吳其浚). 1848. Chih-Wu-Ming-Shi-T'u-K'ao (Zhi Wu Ming Shi Tu Kao 植物名實圖考). Reprinted. 1959.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Wu Z-Y (吳征鎰), Li H (李恒). 1979. Cryptocoryne. In: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中國植物志). Beijing:Science Press. 13 (2): 199, Fig. 39.

Ying T-S (應俊生), Zhang Y-L (張玉龍). 1994. The endemic genera of seed plants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Zhang M-W (張孟聞). 1947. The Chinese science history lifts one corner (中國科學史舉隅). Shanghai: Chinese Culture Service Society. 85.

Zheng J-S (鄭金生). 2007. Foreword in Nán Sòng Zhēn Xi B?n C?o Sān Zhǒng (南宋珍惜本草三種).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Zou X-G (鄒賢桂). 1998.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for plants in botanical study. Guihaia (廣西植 物) 18: 309–312.

閱讀 1945
我也說兩句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 啊灬老师灬老师灬别停灬用力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韩国免费乱理论片在线观看2018| 美女被网站大全在线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女人与狥交下配a级正在播放|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岳| 十七岁在线观看资源网| 黄色网一级片| 草草影院国产| 超级色的网站观看在线|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男朋友想吻我腿中间那个部位| 在线日韩理论午夜中文电影| 免费看美女部位隐私直播| 被公侵幕岬奈奈美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影片| 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丰满岳乱妇| 台湾一级淫片高清视频| 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日本污污网站| 久久久久久福利| 真实国产乱人伦在线视频播放| 国内一级纶理片免费| 波多野结衣免费在线观看| 再灬再灬再灬深一点舒服| 波多野结衣痴汉电车|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老师办公室被吃奶好爽在线观看| 污污视频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黄色a级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