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想象力是匱乏的。但遠古的生物,倒個個是想象力的人才。因為演化的內驅力,總能締造出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生物。
而“塔利怪物”(Tully monster),便是最能挑戰人類想象力極限的生物。
“塔利怪物”復原圖,鉗嘴、柄眼、筒身
它就像一個謎,糅合了各種完全不相關生物的古怪特征,但又仿佛和所有生物都無關。
從化石的發現到現在已經過去60年,塔利怪物已經成了古生物學家的噩夢。而我們到現在也依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么鬼東西!
1955年夏天,弗朗西斯·塔利(Francis Tully)正在伊利諾伊州的馬榮溪化石群(Mazon Creek fossil beds)采集化石。
馬榮溪是化石形成的寶地,生物死亡后的尸體會迅速地被埋在淤泥中。細菌分解動植物尸體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會與溶解在地下水的鐵結合,形成具有保護性的鐵礦石。馬榮溪出土了許多距今三億多年的化石,對古生物學家的研究非常重要。
塔利本職其實是一名管道工,但他也是一位技術嫻熟的業余化石獵人。
當時,他就從一堆頁巖中找到了一塊裂成兩半的化石,這里面就住著那只古怪的生物。
塔利怪物化石,圖源:PAUL MAYER AT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塔利怪物形象 ,圖源:Nobu Tamura/Wikimedia
從這塊化石我們可以大致地看出,它的身體呈圓筒狀,還有一個對稱的鏟形尾部。光看這部分,長得有點像烏賊。
而在化石的另一端,則長著一個又長又窄的口器,上面還布滿了牙齒的鉗狀開口。這個一特征,則讓人想起了生活在寒武紀的歐巴賓海蝎的口器。
歐巴賓海蝎(Opabinia),圖源:Nobu Tamura/Wikimedia
但最奇葩的,還是塔利怪物的雙眼。它連在長長的眼柄兩端,就像耳朵上長了眼睛的“怪物史瑞克”。而身體的兩側,則分布著一排孔洞。
所以說,這么多“牛頭不對馬嘴”特征湊在一起,這種生物是詭異得連外星人都不想認領了。
弗朗西斯·塔利(Francis Tully),圖源:Tombstone Tourist
在腦內搜尋了一遍已有知識,塔利都沒能獲得有效信息。他當即意識到,這是個不同尋常的玩意兒,至少是他不認識的生物。
為了弄清真相,他很快把化石帶到了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想讓專家們為其解惑。但很遺憾,所有古生物學家都被難倒了。和塔利一樣,他們也從未見過這種奇特的生物,面面相覷。
塔利怪物化石,圖源:Thomas Clements/Burpe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對于一種未知生物,其實我們還可以找一下和它有親緣關系的生物作對比。但這塊神秘化石,仿佛在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親戚”。科學家根本搞不清楚它與哪種已知生物(無論是滅絕的和未滅絕的)有關系,可以稱得上是“前不見沾親,后不帶故”。
因為壓根找不到其系統發育譜,人們只知道它是一種動物(廢話),就無法決定將其歸入那個門類(phylum)底下了。
塔利怪物的3d模型,圖源:Field Museum
之后,也不斷有這種詭異生物的化石被發現,到現在已經超過了兩千個化石標本。它們塞滿了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整整裝滿了四個大柜,而每個柜子都有25個抽屜,幾乎各種形態的都有,最長可達35厘米,最小的個體也有8厘米長。
但就算這些化石標本保存得再精良、完好,人類還是沒能研究出個所以然。當時,人們只能根據這些化石還原出其大致形象,并知道它們生活在3億年多年前石炭紀的海洋中。
插圖描繪了3億年前石炭紀馬榮溪的場景,圖中顯示了兩只塔利怪物,圖源:John Megahan
即便找不到任何演化線索,但這種生物總得有個名字吧。所以在1966年,古生物學家查理森(Eugene Richardson)就將其命名為塔利怪物(Tullimonstrum)。
其中,“Tully”當然是獻給它的發現者塔利,這在挪威語中還有荒誕的意思,而“monstrum”,自然代表怪獸、怪物。此外,其完整種名則為Tullimonstrum gregarium,“gregarium”便有常見的、普通之意,用于形容塔利怪物化石的產量巨大,十分常見。所以Tullimonstrum gregarium這個是名字可以說非常傳神了——常見的塔利(荒誕)怪物。
古生物學家理查森(Eugene Richardson)和科學插畫家蒂博爾·佩倫尼(Tibor Perenyi)創造了塔利怪物的模型,圖源:Field Museum
1987年,“塔利怪物”也獲得了州級化石的官方認證。又因為其荒誕的存在,塔利怪物在當地也成了一個吉祥物般的存在,十分受歡迎。只是很可惜,發現者塔利也在同一年去世了,他沒能見證的其身份被確認了。
塔利怪物周邊
從發現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人們對塔利怪物的分門別類提出過很多觀點。最開始,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屬于軟體動物,是一種海生蝸牛。因為其整體外型與一種被稱為翼管螺(Pterotrachea)的異足類軟體動物(heteropod gastropod)最為相像。
異足類,圖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后來,研究人員又根據塔利怪物化石中類似于環節的痕跡,認為其實一種節肢動物。此外,也由人提出它屬于一種蠕蟲、放射齒目(Radiodonta)、牙形動物(Conodont)等,但都沒有一個假說能站得穩腳步,幾乎是立馬就被駁回。
塔利怪物(左上)與幾種生物對比,右上七鰓鰻,左下歐巴賓海蝎,右下異足類
直到2016年,這個噩夢般的爭論終于獲得了突破性進展,暫時(但也只是暫時)有了一個小定論。當時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就將其定義為一種脊椎動物的祖先旁支,認為它們與生活在海洋中七鰓鰻親緣最近。
七鰓鰻是一種無頜的吸血魚類,屬于半寄生生物。成年的七鰓鰻有著一個吸盤一樣的嘴巴,上面布滿了牙齒。這特殊的嘴巴能讓他們寄生在其他魚類身上,吸血為生。
七鰓鰻長滿牙齒的吸盤
而塔利怪物,則像是走進了演化歧路的七鰓鰻。它們的口器不是用來寄生其他魚類的,而是用來捕食獵物。它們以梭狀的身體游泳,生活在三億多年的開闊海域,也能游入淺灘。其伸出來的柄狀雙眼,則有利于擴大視野范圍,能很好觀察著周圍的一切,趨利避害。
根據其修長的口器,我們也可以猜測塔利怪物進食的方式。它很可能會像烏賊一樣,慢慢的靠近獵物,然后再迅速地伸出細長的口器鉗著獵物。或許它們還會把這張詭異的長嘴伸進海底淤泥中,找出躲藏起來的各種海生蠕蟲。
當時,這個科學家團隊就仔細研究1200多具塔利怪物化石了。一開始,研究人員就被其身上長得像消化道的淺色帶狀物吸引了。認真思考,他們認為這不該是消化道,而是脊索,也就是原始的脊椎。因為消化道一般不會延伸至尾巴末端。
而化石掃描的檢查結果也顯示,塔利怪物的牙齒和七鰓鰻的牙齒更為相似,都是由角蛋白組成的。這有別于其他魚類和昆蟲的牙齒。
再看其體型,確實也與七鰓鰻有幾分相像。盡管塔利怪物的眼睛和嘴巴都怪異得無與倫比,但這兩者之間左右對稱的孔洞,也剛好能與七鰓鰻的鰓孔位置相近。而最有力的證據,則來自它們眼睛中含有的黑素體(melanosomes)。這種結構被廣泛認為只存在于脊椎動物的眼睛中。
2016年的研究把塔利怪物歸到脊椎動物的演化譜系中
當時,這篇論文便直接用了“The ‘Tully monster’ is a vertebrate”做標題,可謂擲地有聲。總而言之,此時的塔利怪物已變成了塔利怪鰻。而許多媒體也都發出了“塔利怪物之謎已解”的報道,一下子可謂普天同慶。
但別高興得太早,塔利怪鰻的這個身份,也并非萬無一失。脊椎動物這一位置還沒坐熱,2017年就有另一篇論文提出了反對的聲音。這另一批科學家認為塔利怪物不是一種脊椎動物,并逐一反駁了將塔利怪物定義為脊椎動物的論據。從其論文標題,就能看出是要與2016年那篇論文對著干了——“The ‘Tully Monster’ is not a vertebrate”。
例如,原本被認為是脊索的淺色帶狀物,竟超過了眼睛所的位置,延伸到眼睛前方。而這是不符合脊索特征的。此外,在馬榮溪化石群發現的其他脊椎動物,并沒有在化石中留有脊索的痕跡。為什么就只有塔利怪物能保有這一特征?這很難說得清楚。
而更讓人崩潰的研究,則出現在2019年。前面提到過,黑素體被廣泛認為存在于脊椎動物的眼睛中。但地球上的另一類奇葩,章魚和烏賊等無脊椎動物,其實也是含有黑素體的。只是其中鋅和銅的比例,要比現代脊椎動物要低。與之相似的規律,也能在馬宋溪化石群中發現。
而2019這份新研究,就分析了塔利怪物眼睛里黑素體內鋅和銅的比例,并與當代物種做了對比。結果發現,塔利怪物眼睛中鋅和銅比例,更接近于無脊椎動物。所以這份研究認為,塔利怪物很可能并不是脊椎動物。但,塔利怪物究竟應該怎么分門別類,這個研究也沒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兜兜轉轉,塔利怪鰻最終還是變回了塔利怪物,依然是那個四不像,依然無法確定它的真正歸屬。但這也是科學的正常運作方式,不是提出一個假說就完事了,科學家需要不斷地驗證、爭辯,甚至徹底推翻。
可能,關于塔利怪物的爭議還是得繼續下去,但我們相信結果只會越辯越明,越來越接近真相,就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