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生物安全領域“黑天鵝”事件頻發: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肆虐全球、美國在烏克蘭的生物實驗室曝光、多個國家報告發生不明原因的兒童急性肝炎病例……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關注。
就目前生物安全領域的一些熱點問題,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日前專訪了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人民生命安全研究院院長王宏廣。
常態化核酸檢測能降低總體防疫成本
知事:3月份以來,我國多地迎戰奧密克戎變異株。面對病毒變異和傳播的新特點,我們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應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王宏廣:首先,我們應對新冠病毒,特別是奧密克戎變異株有科學的認識。新冠病毒是人類有記載以來,傳播面最廣、影響人群最多、持續時間最長、變異速度最快的病毒之一。而奧密克戎變異株有兩個主要特征:傳播速度極快,其BA.2亞變體的R0值接近10;重癥率、死亡率相對其他變異株較低。
防控疫情,我們要堅持“動態清零”,并不斷優化、細化防控對策與策略。要對“動態清零”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它不是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清零的“絕對清零”,而是“社會面清零”,將疫情控制在可管可控范圍內。具體防疫工作中要做到“三個防止”:防止盲目擴大隔離區域、擴大隔離人群、延長隔離時間。有的省市不允許低風險地區的人員進入,有些地區限制農民下地干活等,這些層層加碼、“一刀切”的做法都要認真地加以解決。
一些城市最近實施了常態化核酸檢測,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嘗試,能夠提升監測預警靈敏度、遏制病毒快速傳播,進而避免大范圍的靜態管理,降低總體防控成本。實際工作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安排檢測的頻率和布局,將對公眾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為應對美國的生物霸權
應像修“防空洞”一樣建防疫站
知事:近期,美國在烏克蘭的生物實驗室引發各方高度關注。美國的生物霸權已經對很多國家構成了安全威脅。我們有必要采取什么措施去應對?
王宏廣:據統計,美國國內目前有13家正在運行、擴建或規劃中的P4實驗室,以及多達1495個P3實驗室,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控制有336個生物實驗室,并通過各種手段“巧取豪奪”其他國家的生物資源。
可以說,美國的生物霸權已經形成,表現在這些方面:
第一,美國擁有生物領域90%以上的根技術;
第二,美國的高等級生物實驗室數量占全球近50%;
第三,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資源庫;
第四,過去20年,美國的生物安全研發經費累計達1855億美元;
第五,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合成冠狀病毒而不留痕跡的國家;
第六,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拒絕《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核查機制的國家。
未來,美國的生物霸權可能像核霸權一樣,改變世界安全格局,影響未來幾十年的安全。為了做好應對,我建議把生物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像修“防空洞”一樣建防疫站,建設好生物安全十大體系:
一是構建生命安全保障體系,大幅提高防控傳染病、防御生物威脅的能力;
二是構建農業生物安全體系,絕對保障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大幅提升防御農業生物災害的能力;
三是構建生物多樣性保障體系,切實保護瀕危生物,探討恢復已滅絕生物的技術和途徑;
四是構建人類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做好人類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保護、利用工作;
五是構建國門生物安全體系,構建新時代的“生物新長城”,大幅度提升防御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
六是構建國防生物安全體系,針對150多種可能改造成生物武器的病原物研發疫苗與藥物,確保能夠防御生物戰;
七是構建生物技術創新體系,支撐引領生物安全事業與產業的發展;
八是構建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增加高等級生物實驗室數量,嚴格進行安全管理、培育頂尖人才,杜絕技術濫用、實驗室泄漏事件的發生;
九是構建生物安全法規體系,依法保障生物安全;
十是構建生物安全國際共同體,促進生物安全國際合作與交流,聯合國際社會的力量,要求美國盡快接受《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核查機制。
俄烏沖突不會動搖
我國糧食安全基本格局
知事:俄烏局勢持續緊張,對世界糧食安全形成挑戰。我們如何保證將14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王宏廣:俄烏沖突已引發世界糧食、能源、食用油價格的全面上升,必然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一定影響,但國外一些媒體的相關報道與事實明顯不符。中國糧食安全需要系統、全面、客觀地看待。
首先,俄烏沖突會增加糧食進口費用,但不會動搖我國糧食安全“吃飽沒問題”的基本格局。我國2021年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83公斤,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21%,“吃飽沒問題”。我國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能夠保障6.6億噸的糧食產量,中國人不會再挨餓。今年我國糧食安全雖然面臨俄烏沖突、極端天氣、中美經貿摩擦的三重沖擊,但總體在可控范圍之內。
其次,我國糧食安全“吃好要進口”是基本國情。從長遠看,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著人均耕地少、進口食物多、種植業規模小、效益偏低、糧價偏高、國際競爭力弱、年輕糧農少、糧食浪費多等困難與問題。此外,城鎮化、工業化用地量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均糧食消費量不斷增加,將進一步增加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2020年我國進口糧食相當于9億耕地的產量。吃好需要進口是基本國情,糧食安全的弦始終不能松。
第三,保障糧食安全應“八管齊下”。《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提出,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此基礎上,我建議增加六個措施:
一是“生糧于海”,在300萬平方公里海洋捕撈魚類;
二是“產糧于山”,用南方10 億畝草山草坡種植食物;
三是“要糧于改”,用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1億畝播種面積;
四是“儲糧于友”,建立穩定的海外10億畝耕地的食物供應鏈;
五是“節糧于用”,減少糧食浪費;
六是“穩糧于共同體”,加速建設糧食安全共同體。
通過這八項措施,我國有望形成8億噸的糧食產能,加上適當進口,完全能夠實現“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目標。
像抓“兩彈一星”一樣抓生物技術
盡快打造一批“國之重器”
知事:您預測,生物技術將引領新的科技革命,生物經濟將成為數字經濟后的又一個經濟增長點。我們應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來發展生物經濟?
王宏廣:“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
我建議,采取八條措施來發展生物經濟:
第一、把生物經濟作為“疫后經濟”的重點,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推動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的發展。
第二、像抓“兩彈一星”一樣抓生物技術,加強技術創新。建議把生物技術作為新科技革命的重中之重,把生物技術強國作為科技強國的主要內容,制定《國家生物技術與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5)》,盡快打造一批生物經濟時代的“國之重器”。
第三、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成全國最優秀的科技力量,組建“中國生物技術聯合研究院”,使我國生物技術率先進入世界領跑行列。
第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300名左右生物領域的國際頂尖人才。
第五、打造國際一流生物經濟園區與基地,成立“中國生物經濟行業協會”,為生物技術園區、企業、研發機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支持,為政府管理生物經濟提供支撐與協助。
第六、建立健全生物經濟法規體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基礎上,出臺《生物技術與產業促進法》,從管理體制機制、政府采購、監管政策、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方面,促進生物技術與生物產業發展。
第七、加強對生物技術和生物經濟的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加強部門協調,形成協同創新和產業化的新機制,統籌管理與服務生物經濟的發展。
第八、由中國牽頭組建“國際生物經濟聯盟”,促進技術合作與人員交流,開展相關標準與政策研究、主辦國際論壇與技術交易大會等。
文中圖片來源:人民視覺、新華社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