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遠眺,七彩畫卷映入眼簾。紅色堿蓬草如地毯般沿著海岸線鋪展,密密匝匝的蘆葦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更遠處蔚藍的海水波濤洶涌,展現著大自然無盡的魅力。
這里是位于遼寧省盤錦市的遼河口國家公園候選區,保存有典型完整的溫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和河口濕地景觀。作為遼東灣生態屏障,這里也是國際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關鍵區,每年有上百萬只鳥兒在此遷徙、停歇、繁殖。被譽為遼河口“濕地三寶”的旗艦物種丹頂鶴、黑嘴鷗和西太平洋斑海豹在此安然棲居,三大明星物種生動展現了遼河口獨特生態魅力。
丹頂鶴在一片紅海灘悠然自得覓食(胡友文/攝)
2022年11月,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中國明確將遼河口國家公園列入國家重點建設的濕地類型國家公園。目前,遼河口國家公園已被列為全國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之一。
為保護這片寶貴的濕地,盤錦頒布施行《盤錦市濕地保護條例》,制定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財政獎補政策和實施方案,編制濕地管理計劃及生態預警方案,并在保護管理工作中予以實施,使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斑海豹是唯一在我國海域內繁殖的鰭足目海洋哺乳動物。目前,全球數量不足2000只,被列為我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濕地和草原管理科科長劉野介紹,每年中秋過后,斑海豹會陸續從韓國的白翎島及西太平洋洄游到遼東灣。次年1月至2月中旬,遼東灣變成一個巨大的冰場,大片的浮冰漂浮在海面上,遼河口河海交匯處連續成片的浮冰區成了斑海豹的天然產床。
遼東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資源,成為斑海豹在中國境內的核心繁殖區,也是全球斑海豹8個繁殖區中最南的一個繁殖區。
近年來,遼河口區域先后啟動“退養還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等環境治理工作,恢復濱海濕地卓有成效,增加了斑海豹棲息地的保護范圍,改善了斑海豹的棲息環境。斑海豹的種群由最初單個種群增至目前4—5個種群,監測到數量393只。
走進遼寧省鶴類種源繁育基地,遠遠地就能聽到丹頂鶴嬉戲鳴叫的聲音。基地內丹頂鶴的育雛籠全部隱匿在蘆葦蕩之中,根據不同月齡和生活習性,幼鶴、成鶴、丹頂鶴家庭被分別養在不同的籠舍內。
“每年4月至10月,是丹頂鶴人工繁育的關鍵時期。技術人員需要時刻守在保護站,每隔兩小時就要進行人工翻蛋、通風、測溫、晾蛋等工作。”遼寧省鶴類種源繁育基地站長于長斌介紹。
遼寧省鶴類種源繁育基地成立于2012年,先后采用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以及自然繁殖與人工孵化相結合、異巢并卵等方式開展試驗研究,逐步提高丹頂鶴人工繁育成活率。
2016—2024年,基地人工繁育丹頂鶴442只,累計將243只人工繁育并野化的丹頂鶴放歸自然,是全國最大規模的丹頂鶴野化試驗。
“盤錦是野生丹頂鶴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秋兩季棲息的種群數量最多超過800只,也是丹頂鶴越冬的北限。2023年監測到112只丹頂鶴在盤錦越冬。”劉野介紹,為促進丹頂鶴野外種群復壯,從2021年起,盤錦開展丹頂鶴野化放歸工作。每天上午8點和下午2點,基地工作人員都會趕著丹頂鶴張開雙臂一路小跑,對丹頂鶴進行飛翔訓練。
這樣的訓練,目的是培養丹頂鶴的飛翔和野外覓食能力。目前基地已野化放歸丹頂鶴243只,累計監測到野外筑巢、孵化的丹頂鶴29對,成活雛鶴34只。據觀測統計,2024年春季盤錦丹頂鶴野生種群數量達到530只。
通過多年的保護管理,盤錦濕地生態環境逐漸向好,生物多樣性恢復成效顯著。目前在此棲息的各類野生動物多達494種。
劉野介紹,盤錦還是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浩大的種群數量令民眾十分欣喜。黑嘴鷗可以說是盤錦濕地的明星物種,也是盤錦野生動物保護的成功案例和亮麗名片。
黑嘴鷗是一種典型濱海灘涂鳥類,僅分布于東北亞的沿海灘涂區域,繁殖分布在我國的盤錦遼河口、東營黃河口、鹽城射陽河口和丹東鴨綠江口的淺海灘涂,以及韓國西海岸濕地。
在盤錦,黑嘴鷗每年2月末遷來,4月底集群在保護區西南部南小河的堿蓬灘涂區域筑巢繁殖。自1989年盤錦發現黑嘴鷗繁殖以來,黑嘴鷗繁殖地的保護就與農業開發、油氣開采、水產養殖、蘆葦生產、漁業捕撈等活動密切相關,在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黑嘴鷗保護工作日益加強,保護成效逐漸顯現。
多年保護最重要的成效就是黑嘴鷗種群不斷發展壯大。就盤錦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種群的黑嘴鷗繁殖地,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由1991年1200只增至2024年1.1萬余只,更重要的是,保護成果的推廣使用也為其他繁殖地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依托豐富、獨特的濕地資源,盤錦以旗艦物種為核心打造了眾多自然教育主題活動,建有遼河口濕地科普宣教館、紅海灘風景廊道、紅海灘濕地科學館等眾多科普場所,為專業保護人士和自然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促進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的傳播和創新。
盤錦市還圍繞“世界濕地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環境日”等開展宣傳活動,打造候鳥書屋,創建蘆浦自然教育課堂……讓遼河口國家公園候選區以其獨特的自然教育模式和豐富的自然教育內容,成為人們親近自然、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場所。
在遼河口國家公園候選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人與野生動物共同演繹保護故事,譜寫美麗中國的生態篇章。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果叮咚 潘大為
微信號:cwcawx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