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我國分別于2020年、2022年正式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產委員會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已擁有15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干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其重要標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 460 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展現了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希拉扣 攝)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2019 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本次會議上,世界遺產委員會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五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鳥遷飛區申報世界遺產的杰出范例。
,時長16:50
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柳明玉 攝)
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世界自然遺產及雙遺產保護力度,依托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體系,提升管理水平,較好地實現了遺產地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
下一步,我國將以全面推進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水平,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繼續履行好國際公約,加強國際合作,分享中國成功經驗,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曹云
編輯:王爽宇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