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億萬人的生活。疫情帶走生命和財富,也帶來了從宏觀到微觀的諸多變化。很多人由此認為,生活永遠無法回到從前。
抗擊疫情的戰斗仍在繼續,有關未來的討論已經開始。近段時間,眾多國際問題專家紛紛發聲,就各國抗疫行動的經驗教訓,以及疫情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各抒己見。
疫情不會讓彼此關聯的世界走向終結
作者 希夫山卡·梅農
譯者 張 俊
疫情之下,有三大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新冠肺炎的全球性流行,讓包括自由主義者在內的所有人不得不求助于政府。各國政府在抗擊疫情及其導致的經濟下滑時的表現,事關社會穩定及社會內部的階層分化。這會帶來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回歸。
第二,疫情不會讓這個彼此關聯的世界走向終結。其實,這場流行病本身就是人類相互依存的證明。誠然,很多政治體相繼出現了“向內轉”的勢頭,希望借此更好地掌控自身的命運。我們正迎來一個錙銖必較、越來越逼仄的新世界。
第三,透過疫情,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希望和理性的光芒。如果我們由此意識到通過多邊合作應對全球重大議題的現實意義,那么這場危機多少也算有一點正面影響。
(作者曾任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駐中國大使。摘自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
抗疫成效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有關
作者 弗朗西斯·福山
譯者 潘彩萍
疫情消退后,我們應該放棄二元論。判斷某個國家能否有效應對危機的標準并非政體類型,而是國家的能力,特別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無論采用何種體制,國家都需要把自由裁量權下放給行政機關,危機迫近時尤其如此。既有的法律和規范不可能預見到(傳染病大流行這樣的)突發狀況。在緊急時刻,決策者的能力和判斷將發揮決定作用。
在權力下放的過程中,信任是重要的,公民要相信行政部門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最重要的不是政體類型,而是民眾是否信任他們的領導人,以及后者是否領導著一個有能力的國家。就此而論,美國當下不斷加深的“部落主義”讓人難以樂觀。
(作者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代表作《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摘自美國《大西洋月刊》雜志網站)
疫情造成指數級威脅
作者 托馬斯·弗里德曼
譯者 韋蓋利
指數的力量是人類最難掌控的東西之一。很不幸,流行病恰恰具有這種力量。如果不采取“封城”等果斷措施,確診病例數從5000例增長到100萬例的速度,絕對會超出你我的想象。
打個比方解釋一下我們面臨的指數級威脅:病毒就像高利貸,每天收25%的利息。最開始我們借了1元(相當于出現第一個病人),40天過去總共欠了7500元。要是再等三個星期,這個數字就變成接近100萬元了。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必須全力減緩病毒傳播速度、盡可能給每個人做測試——輸了這場戰役,就輸了整場戰爭。這也是為什么我特別關注確診病例數與重癥監護病房的床位數之比。在疫情高峰期,如果床位多到能“應收盡收”,我們就可以松口氣;不然,亂子就大了。
(作者長期報道國際新聞,代表作《世界是平的》。摘自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疫情讓已經開始的變革加速
作者 馬凱碩
譯者 張 俊
新冠肺炎疫情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經濟方向,只會讓已經開始的變革加速:“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正在發生轉變。
為什么?因為美國人對全球化和國際貿易失去了信心,而中國并未喪失信心。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復蘇是參與全球化的結果。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在此過程中勃發,相信自己在任何領域都不落下風。
正如我在新著《中國怎么贏?》中提到的,美國現在有兩種選擇。如果美國的首要目標是保持全球主導地位,它將不得不與中國進行零和游戲式的地緣政治競爭。然而,如果美國的目標是改善本國人民的福祉,它就應該與中國合作。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摘自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
借疫情攻擊中國,是件可恥的事
作者 馬丁·雅克
把疫情作為攻擊中國的借口,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當中國需要支持、同情和團結的時候,個別國家的一些人卻進行嘲笑、污蔑,毫不掩飾種族主義情緒。為什么會這樣?西方一些人對中國的偏見根深蒂固,并依然影響著其對中國的態度。個別西方國家的一些人對中國的發展滿腹牢騷,這種情緒混雜著恢復舊的國際秩序及建立經濟、政治和民族等級制度的企圖。
中國依靠自身制度成功抵御了風險,控制住疫情。有的國家卻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雙眼,沒能及時學習中國經驗,也沒有拿出必須的強有力措施。這次疫情毫無疑問證明了中國制度的優勢。在人民需要幫助的時候,有的國家政府的表現令他們失望。與此同時,批評中國的聲音也大多沉默了。這些國家別無選擇,只有學習中國的防控經驗。
(作者是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摘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美國無法獨善其身
作者 約瑟夫·奈
譯者 張 俊
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聚焦“大國競爭”,但這次疫情表明,即便美國在大國競爭中占了上風,它還是無法獨善其身。
曾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理查德·丹澤格曾指出,21世紀的技術在分布上是全球性的,在后果上同樣是全球性的。傳染病、人工智能、計算機病毒、核泄漏……是所有人的麻煩。國際社會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協商的情報共享機制,以及共同的危機應對計劃、規范和條約,這樣才能充分緩解風險。
面對重大跨國威脅,光靠美國單打獨斗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認識到與其他國家共同行使權力的重要性。大家都說“國家利益第一”,問題在于,這種利益的定義范圍有多大?這次疫情表明,美國沒能通過及時的戰略調整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作者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前院長。摘自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
中美合作才能擊敗致命的敵人
作者 格雷厄姆·艾利森
譯者 陳榮生
如果不讓中國參與進來,我們(美國)就無法在抗擊疫情的戰爭中取勝。抗疫行動令一個重要問題凸顯:沒有彼此的緊密合作,中國和美國都無法維護自身利益。
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斗爭中,乃至今后應對其他流行性疾病的基礎工作中,中美兩國應該在哪些領域發揮伙伴作用呢?
首先是數據上的合作,從基因組到流行病學研究。
其次是在具體診斷措施和公共衛生策略上的合作。
第三個合作方向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基礎和轉化研究。
兩國應該認識到,只有充分合作才能擊敗(病毒)這個致命的敵人。雙方的伙伴關系,即使是有限的伙伴關系,也是戰略層面的必選項。
(作者是哈佛大學教授。摘自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