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古樹就是一縷鄉愁,一棵古樹就是一段歷史,一棵古樹就是一種文化。
古樹是村莊的根,是村莊的魂。每一個從歷史中走來的村莊,都會有一兩棵古樹屹立在村口,靜靜地守護著一方水土。是柏樹、槐樹,還是松樹、銀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古樹凝結著歷史光影,積淀著深厚人文。它們千年以續、枝繁葉茂,見證著村莊的變遷,承載著一代代老百姓深沉的期望……
白水縣林皋鎮古槐村的古槐
古樹名木是自然生態的“活化石”、歷史文化的綠色瑰寶。保護古樹名木,在歷史、文化、生態、經濟等方面的多重價值不言而喻。陜西省是林業大省,古樹名木數不勝數。近年來,陜西省創新發力,持續推動“古樹 ”落地生根,努力讓每一棵古樹名木“青春永駐”,為鄉村留住一抹抹悠遠而持久的“綠色鄉愁”。
定期做“體檢” 千年古樹煥生機
時值盛夏,白水縣林皋鎮古槐村綠意濃濃。村口,一棵碩大的古槐遮天蔽日,遒勁的枝干蒼勁有力,無聲訴說著2000多年的光陰故事和這里的悠久文明。
一直以來,這棵古槐都是村里人心中的“定海神針”。在漫長的生長歲月中,它獲得比同齡樹木更為粗壯的枝干和更加蓬勃的生機,早已與村子融為一體。每到夏天,古槐綠陰綿綿,大伙圍在樹下談笑納涼,是很多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這棵古樹見證了村子的發展,我們把它當寶樹、母親樹。”撫著老槐樹斑駁的樹皮,古槐村村民郭忠民笑著說,“這棵樹的‘年齡’,比我們村的歷史還要長得多。”
站在樹下抬頭仰望,這棵古槐更顯雄渾粗壯,綠色的枝干向天空延伸。樹身上,一張寫著樹齡、樹高、直徑等信息的“身份證”一目了然:古槐樹齡在2000年左右,約西漢時期便已植下。樹高18米,直徑6.2米,樹冠冠幅600余平方米。1995年入選“全國百棵奇樹”,2023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確定為“中國十大古槐”。
“一到夏天,古槐長得更旺了,樹蔭遮出一大片陰涼,大人小孩都愛往這兒湊。”郭忠民張開雙臂比畫著,“就像我這樣,得12個人才能把樹身完全抱住。”
老樹靜默不言,卻是一本會呼吸的“編年史”,見證著這個渭北小村的歲月變遷。讓古樹枝繁葉茂煥發新生機,讓這部“編年史”更有故事更具價值,科學規范的保護舉措必不可少。
這兩年,在《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指導下,白水縣林業局每年都會對老槐樹進行定期“體檢”,綜合病蟲害、水肥情況等及時更新保護方案。
“我們每年定期為古樹進行健康診斷,制定保護措施,先后設立保護欄桿、增設6根支撐桿,隨時修剪枯枝、死枝,防治病蟲害。”白水縣林業局局長楊建平說,經過精心呵護,古槐枝葉茂盛,長勢良好。
古樹名木記錄自然生態變遷,承載民族歷史記憶。作為古樹名木資源大省,陜西省現存古樹名木72.73萬棵,其中500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有5棵。
近年來,陜西省在古樹保護方面率先作為,建立信息管理平臺,實行掛牌保護和動態監管,落實保護責任和保護措施,按照“一樹一策”推動保護工作更加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讓古樹名木用盎然綠意守望村莊,守望老百姓越來越紅火的好日子。
撐起“保護傘” “綠色鄉愁”更濃郁
在山陽縣城關街道葛條村,有一棵樹齡超過3000年的紅豆杉至今仍亭亭如蓋、生機勃勃。這棵樹比村子還古老,被稱為“陜西紅豆杉王”。
7月12日,清晨的太陽剛越過山頭,村民黨寶社就出門了。種了幾十年莊稼,每天去田間地頭轉一圈成了他雷打不動的習慣。路過村口那棵紅豆杉時,黨寶社像往常一樣停下腳步,抬起頭仔細凝望。
“這兩天,葉子更密了,眼看著樹冠大了一圈。”黨寶社說,“打我記事起,這棵樹就在這了。老一輩人交代過,我們要好好保護它、愛護它,一條枝丫也不能讓別人砍。”在他心里,這棵樹就是村子的“魂”,是大伙的“根”,咋都得守護好。
紅豆杉是秦嶺“鉆石級”稀有物種。目前,秦嶺百年以上的紅豆杉古樹名木有100余棵。而對于葛條村人來說,這棵古樹不僅安放著鄉愁,更傳承著祖祖輩輩守樹護林的信仰。特別是老一輩人,把這棵樹看得很重。
一直以來,葛條村的人都對這棵紅豆杉愛護有加。村里一代代接續,不但默默地守護著這棵古樹,也在逐漸改善紅豆杉的生長環境。由于保護得當,這棵紅豆杉幾乎從來沒有遭到過人為破壞,在大伙兒的精心守護下茁壯生長。
“以前,哪怕再難,樹都不能砍,更不能毀。再后來,大家都自覺保護古樹、保護山山水水。”葛條村黨支部書記郭等存在村里待了大半輩子。在她看來,這盤根錯節的古樹不光把根深深地扎在了秦嶺里,也把生態保護意識扎進了村民的心里。
如今,這棵樹也儼然成了葛條村最鮮明的“標記”。“鳥吃了紅豆杉果實,就把種子帶走。現在不僅是我們村,就連周邊的山上也長出了紅豆杉苗,大家都愛護得很好。”郭等存說。
一棵古樹,一抹千年的鄉愁。這兩年,陜西省將古樹名木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落實管護責任、強化科學監測、做好系統建檔、加強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將古樹名木保護利用與綠化美化鄉村結合,推動“古樹 鄉村”建設,讓古樹名木與古道、古村落融為一體,打造“綠色鄉愁”,守護一方水土。
一年365天,風雨、陽光滋養了古樹生長。眼下,在秦嶺的大山深處,郁郁蔥蔥的紅豆杉雖未“成材”,卻將生命的綿延不盡和山民的淳樸善良刻畫得淋漓盡致。
串起產業鏈 美麗鄉村更“吸粉”
夏日陽光下,鳳縣留鳳關鎮喇嘛泉村生機盎然。古色古香的民居、干凈整潔的村道、造型別致的景觀與四周的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吸引很多游客前來觀光打卡。
在村外,兩棵高大、壯碩的銀杏樹并排而立,郁郁蔥蔥。偌大的樹冠下,游客紛紛拿著手機拍照、留影,人與古樹瞬間便定格成一幅美景。
“這是一對‘夫妻’樹,雄樹1300多歲,雌樹1400多歲,是村里的‘寶貝’,很多人都是沖著它們來的。”指著樹旁矗立的保護牌,村民蘇玉妹高興地說,“有了它們,這幾年我們的旅游業越來越火,大伙開民宿、辦農家樂都能掙到錢。”
春來發芽生長,夏起遮陰避暑,秋到滿樹金黃,冬顯銅枝虬干……千百年來,這兩棵銀杏樹屹立于此,不僅是游客鏡頭里的美景,更承載著喇嘛泉村人的鄉愁。
每年秋天是這兩棵銀杏樹“顏值”最高的時候。放眼望去,滿目金黃,撒落的樹葉就像給地面鋪上了一層金色的地毯。而這,也成了喇嘛泉村最搶眼的景色。
“2018年,林業部門就給這兩棵古樹掛了牌,列為特級保護樹種。”喇嘛泉村黨支部書記李軍稱,“以前村里人只知道這是一對‘夫妻樹’,寶貴得很。但具體咋保護,大家除了除蟲、施肥外,也沒啥好法子。至于怎樣開發,能給村里帶來啥價值,就更是想都不敢想。”
自打有了“身份”認證,這對“夫妻樹”得到了更細致的保護,長得越發旺盛。每逢深秋,黃葉滿樹的美麗景致就成了“吸粉”關鍵。許多人慕名前來“打卡”,拍視頻、寫美文、發抖音,這兩棵千歲銀杏樹成了喇嘛泉村的“流量明星”。
春賞花、夏避暑、秋觀葉、冬戲雪……在這兩棵千年古樹的賦能下,喇嘛泉村也找到了農旅融合的破題之路。依托千年銀杏,村上接連開發了天坑、溶洞等生態資源,先后在周邊建成書苑、民宿、農家樂等旅游項目,并配套廊亭、水景、親子娛樂等旅游設施。
古樹與文化、生態、鄉村融為一體,不斷催生旅游新業態。近些年,陜西省保護古樹名木的步伐從未停止,從頂層設計到所有古樹名木都有“專用檔案”、專人養護,保護措施層層加碼。如今,這些古樹名木不僅成為美麗鄉村不可替代的“綠色”元素,更是彰顯歷史與人文魅力的亮麗名片。
(黃敏 賴雅芬)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