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7日,由中國科協立項支持,中國植物學會承擔的保障糧食安全、科學踐行大食物觀青年科學家沙龍活動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近30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圍繞相關議題開展交流研討。本次沙龍活動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姚、副研究員張媛媛分別擔任執行主席和學術秘書。
主旨報告環節,浙江大學作物科學研究所朱楊圍繞“甘藍型油菜生物育種—早熟、耐寒的性狀改良”主題,從甘藍型油菜種質資源收集與利用、表型鑒定和高效選育體系建設等方面,介紹了開展早熟、耐寒、穩產甘藍型油菜分子育種的策略。與會青年科學家就微核心種質的構建、田間表型組分析面臨的挑戰、產量與品質的提升,以及如何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實踐等提問交流。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黃偉以“天地生、多年生、微生態—大食物觀下新型農業模式的研究與應用”為題,展示華大萬物在保障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方面所取得成效,探索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新路徑。與會青年科學家圍繞利用多年生和野生作物進行育種實踐可能遇到的難點進行交流。北京深勢科技有限公司溫翰作“AI4S與糧食安全—科研新范式助力糧食安全”報告,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基因組數據分析、蛋白質結構預測、酶功能注釋、代謝通路映射、作物創制和智能化無人農場等領域的應用,認為人工智能正在引領科研領域的新范式,并將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與會青年科學家就智慧育種領域的大數據和經費缺口問題、人工智能在預測蛋白質結構與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方面交流討論。
自由發言環節,青年科學家們圍繞野生資源的保護利用、農業人工智能和青年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期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周永鋒等專家對報告內容進行點評,并與青年科學家們進行了深入交流。
與會青年科學家一致認為,加強野生和特色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并構建從基因型、表現型和環境三個維度進行高通量精準鑒定的平臺,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保護野生種質資源至關重要,應系統收集和保存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野生種質資源,保留其獨特的遺傳多樣性,為未來育種和科研工作提供寶貴的遺傳材料。建議建立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除關注傳統的主糧作物,還應重視雜糧、地方特色作物以及小眾作物的開發和利用,不僅能豐富飲食結構、提高營養多樣性,還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增強食物供應鏈的韌性。
會后,青年科學家們赴國家植物園南園進行實地考察,進一步加深對飼草分子育種、野外植物資源引種馴化、植物大數據利用的認識和理解。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