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札記??214
行走的秋天
去年秋天拍下過清晰潔麗的如畫般照片的那叢火炭母今年沒有開花的跡向,從夏天守望到現在的那兩株決明今年也不會開花了。
再有三兩日便是霜降,氣溫驟降,天空陰霾,冷風陣陣吹來,讓我不時有馬上飄雪的感覺。
晚秋里,在城郊不經意地就會望見橙黃的柿子。除了公共綠地,一些村巷里也栽滿了柿樹,它們沉甸甸地垂掛枝頭,和菊芋向日葵般明黃的花一起,拭去我目光里沒望見火炭母的落寞。
實際上,我內心更多的是有點抱怨安恬淑傲的植物竟然也在地球的燥熱中,放棄亙古的節律,花枝招展,變得躁熱——
前日雨中在潼關秦嶺腳下望見應該收獲的紅薯還在盛開粉紫的花朵。
昨日傍晚我發現渭清路西側有一樹玉蘭已孕生花蕾點點。
今晨觀察院子里那金絲吊蝴蝶樹上的翅果翅角紅色部分更多后,繼續漫步時發現紫花地丁又開出淡堇色的小花。接著看到眼前的地上還散落著桐花,起身仰望,那棵泡桐繼去秋冬后今年依然二度開花。趕到杜橋中學附近再看去年二度開花的泡桐,今年也已紫花紛繁。
那叢火炭母沒開花,但旁邊多了幾蔓鴨跖草,倒在開花,一抹抹幽藍令人感喟——同一個的地方,不同的秋天。
去年開始寫札記,也許因為二度開花的樹木能讓我提前記載一個物種,我也真心認為這些開花的樹木積極向上,不舍夢想。
今年,前不久才讀了些生物進化論的文章,就想著如此自然選擇下去,教科書中一些植物的物候及物候期慢慢得修改,譬如《植物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所講述的“紫花地丁在早春開花和生長,僅利用很短的生長季節,很快就完成整個生活周期”。
氣候再暖和下去,小孩子們讀起我們的唐詩時,譬如唐代白居易《桐花》中的“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發”,張喬的《玉蘭花》中的“莫擬輕舟去沅湘,春來殊愛雪枝香〞,會不會懵懂起來,理解不了“春天是最美好的季節”,甚至懷疑“春華秋實〞……
植物開花就是為了結實傳種、繁殖后代。二度開花不會繁衍后代,而且虛耗樹體營養。
物候是植物長期適應于一年中溫度水分的節律性變化,形成與此相適應的植物發育節律。 植物發芽、生長、現蕾、開花、結實、果實成熟、落葉休眠等生長、發育階段,稱為物候階段,即物候期。
道法自然,大道至簡。在蕭瑟的秋風中,我突然想:現在一些年輕人浮躁、抑郁,大多是因為在生命的過程中忽視甚至錯亂了成長的節律。
讀書過程猶如植物的營養生長過程,從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長出根、莖、葉,到現蕾。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活周期,在一個生長季節內就可完成;二年生草本植物生活周期僅二年,種子當年萌發、生長,第二年開花結實后枯死,生活周期需要兩個生長季節;多年生植物生活周期三年以上者,多年生草本則地上部分于當年開花結實后枯死,地下部分多年生,年年萌發;喬木、灌木、小灌木、亞灌木年復一年的生長,長者可達數千年之久 。每株植物在生長中應當從不會想自己是什么生活型,只是每天努力生長。所以,讀書不要有功利性。我們只管每天勤奮努力,堅信天道酬勤,花開自然。
我們必須懂得:不是所有的花最后都能結出果實。追求成功過程好比植物的生殖生長,開花,授粉,結實到種子成熟、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工作中成長是更加漫長的過程,從開花到結實需要時間需要磨礪需要積累,不可浮躁、焦急,已長成參天的大樹每年也都需要休眠,“活化石”銀杏樹實生苗通常在種植后大約20年開始結實,這就叫大器晚成。所以我們要堅信功不唐捐。
當然,還要知曉:同一種植物長期適應不同環境,會發生變異分化。植物的階段發育受當地氣候(主要是溫度,還有降水)的影響,而氣候又受制于該地區的緯度、海陸位置(經度)和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因此,物候期就間接受緯度、經度和海拔高度的影響。所以承認際遇,不必怨天尤人,我們要堅信內因決定外因。
我行走于晚秋。復葉槭、雞爪槭、白蠟、烏桕、紫薇、柿樹、南天竹的樹葉已經色彩繽紛,柿樹、火棘、南天竹、海桐、君遷子、月季、無刺枸骨、石楠的果實也已紅黃相映,溫暖著行人的目光,這些植物以不變的節奏讓我們欣賞和領略秋之靜美從容。而我理智上抵觸、感情上喜歡的那些不該盛開的花,也已經叫我在凝望中羼雜起焦慮——你為什么要這般任性,或者說這般不幸與無奈,綻放了不會結果的麗花……年過半百,我這種情愫應該不再叫作多愁善感,應該屬于修行的格局——善良和慈悲是面對自然和萬物的。
剛剛離去的詩人痖弦留下了這么一句話——人生朝露,世界上唯一能對抗時間的,大概只有詩了。
的確,生命倏忽而逝。曾經的童稚、純真、青春、無畏、抗爭慢慢淡薄模糊。我們遭遇過傷害欺騙虛偽冷漠,厭倦著重復單調平庸世俗,我們于是傷感、抱怨、浮躁,開始懈怠甚至放棄現在,卻又一直向往和追求著詩意與遠方。
其實,植物的生活型、生態型啟發和告訴我們:植物對所在環境綜合條件長期適應會表現相同的外貌類型,一種植物長期適應不同環境還會發生變異、分化,所以,認同環境和以自己適應環境的方式生活,就是生命的全部。
植物因其生活型、生態型,有不同形態有不同地理分布,所以不同地方,一年四季有著不同的景致,因為物種分布和生活環境相應有著特定的衣食住行習慣和文化風俗歸宿。生活在任何一片片土地上的人們,很少有人認為自己腳下的土地也是“遠方和詩”。
以自己心靈能夠安恬的方式適應環境,才是遠方和詩意。
桐花在冷寂中開放,火炭母卻未開花,但是一小群黑尾蠟嘴雀(雀形目燕雀科)在陰沉的天空下靈動地飛入我今年的秋天。它們聚集在結滿果實的銀杏樹梢頭,鳥喙粗大呈蠟黃色,腹側具橙黃色,黑色羽翼點綴著醒目的白斑點,與銀杏的橙果、黃葉一同明快燦爛了我所仰望的天空。
資料講,它們每年4月初從南方遷徙到東北繁殖,10月中下旬開始遷回。《中國陜西鳥類圖志》介紹它們見于陜西漢中的西鄉、洋縣等地,屬旅鳥。現在它們路經關中,在即將飛越秦嶺前,匆匆地告訴了我:年年秋不同,秋天也在行走。
對了,一只可愛乖巧的貍花貓似乎也在仰望那幾只黑尾蠟嘴雀,這小家伙在想什么呢?也是想“世界上能對抗時間的,是詩意美好的現在”嗎?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