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學畫在植物科學研究發展中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發表在《廣西植物》Guihaia Jun.2016.36(增刊1):21-26】
摘 要:植物科學畫是一門專業技術性較強的學科,所描繪出的畫面內容,是藝術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結晶,植物科學繪畫以其特殊的應用和輔助功能,能科學、客觀、真實、藝術地表達植物科學內容,隨著人們對植物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植物科學畫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直觀性的藝術語言表達方式,在世界各國不同時期編著的各類植物學研究志書、專著、期刊和雜志中,植物科學繪畫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文對植物科學,繪畫的特性進行了研究,并分析其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內涵。闡述了植物科學畫在歐洲各國和中國本草藥學時,期和植物分類學研究時期的發展與應用,研究表明植物科學畫在植物科學研究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植物科學畫 科學性 藝術性 歐洲 中國
The Importance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otany
Yingbao Sun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otany,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has emerged significantly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with its unique use and additional functions in various botanical chronicles, monographs and periodicals compiled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in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s, analyzing the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onnot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during the age of herbals and plant taxonomy research period in European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China are briefly expounded.
關鍵詞 植物科學畫;科學性;藝術性;歐洲;中國
Key words: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scientific, artistic connotation; Europe; China
植物科學研究題材及成果的表達和傳播有多種形式,最為常見的有語言、文字、圖畫和攝影。此處的“圖畫”是指應用最為廣泛的植物科學畫。植物科學繪畫能夠在植物科學研究的范疇之內,以科學為目的,藝術為手段,運用繪畫技法,能夠科學、客觀、真實、藝術地繪畫出植物科學內容。所描繪出的畫面內容科學嚴謹、自然生動、優美精致,具有語言和文字描述難以做到能夠以形象表達科學術語的獨特作用 (孫英寶等,2008)。隨植物科學研究的發展至今,已經形成獨特的、直觀性的藝術語言表達方式。在世界各國的植物科學研究發展過程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科學畫憑借其所獨有的特性,伴隨著植物科學的研究和發展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為植物科學研究內容的表達和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本文根據植物科學畫的特殊性,以中國與歐洲各國不同時期的植物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和重要性為例,進行了研究分析。
1.植物科學畫的特性
植物科學畫是一門專業技術較強的學科,所描繪出的畫面內容,是藝術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結晶,形成一種特殊的表達科學內容的藝術語言,具有一定的特性。其中藝術性包含有構圖學、素描學、色彩學、透視學、及寫生等與藝術相關的學科內容;科學性包含有植物學、植物形態學、植物解剖學、植物細胞學等與植物學相關的學科內容。
1.1植物科學繪畫的藝術性
一幅完美的植物科學繪畫作品,不僅必須描繪出自然、真實的科學內容,還必須具備有藝術的觀賞性。使讀者不僅能得到科學知識的受益,還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以美學烘托出科學的內容。所以,描繪出的作品必須與繪畫的構圖學(畫面的合理布局)(高宗英,1982)、素描學(塑造物體自然、立體形象)、色彩學(利用人對色彩的感知認識和色彩的可變幻性,創造最佳的色彩效果)、透視學(在平面上再現物體的空間感、立體感)和寫生(完美、準確地繪畫出植物的自然姿態和比例尺度)等知識和方法凝聚在一起,形成高超而完美的藝術表現手法。這是植物科學繪畫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和應用。
1.2植物科學畫的科學性
繪制完成一幅植物科學畫作品的畫面內容不僅必須具有完美的藝術形象,還必須具有豐富而真實地科學內容。所描繪出的畫面內容也凝聚了與植物學相關的植物分類學(結合植物形態學、解剖學、生理學等學科知識,對植物的形態、結構等進行描繪)、植物形態學(研究植物及其器官形態多樣性的發生發展和結構的自然規律)、植物細胞學(利用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研究方法來研究植物細胞的形態特征)、植物解剖學 (研究植物細胞和組織器官的內部詳細構造)等學科內容,具有較高的科學性。這也是科學畫工作者必須掌握和應用的專業學科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以保證所繪畫出的內容達到高度的科學完整性和數據的準確性。
2.植物科學畫在植物科學研究發展中的重要性
經研究獲悉,植物學的形成、研究與發展源自于人類早期對農業生產和植物本草藥學的研究。植物科學畫隨著人類逐漸對植物學進入全面而深入地科學研究和發展的需要,逐漸由對植物簡單的外形描繪而逐漸進入全面、細微部位的描繪,如植物的局部放大、解剖;苔蘚類植物的生長結構、細胞組織等在顯微鏡下的放大繪制,古植物的化石復原圖等。這在植物分類學誕生后的諸多植物學研究專著、期刊和雜志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植物科學畫在植物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和應用,可把植物科學繪畫分為本草藥學時期和植物分類學研究時期。下面是作者把植物科學繪畫在中國和歐洲各國古代本草醫藥學時期和植物分類學研究時期中的發展應用和重要地位,進行研究和比較。
2.1植物插圖在古代本草醫藥學時期的研究發展和應用
本草醫藥學是古代本草學家把長期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的有關植物學知識,逐步用文字記錄下來,并配以形象的插圖編著成書,使人們更易于識別和利用植物。書內的植物插圖即是植物科學畫早期的雛形,雖然大都是繪畫出植株簡單的外部形態,但與文字相輔卻具有一定藝術表現形象的語言作用。
2.1.1植物插圖在中華民族本草藥學時期的發展
世界最早對植物進行命名和分類源于東方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們在華夏大地出現后就開始在衣、食、住、行和醫藥等方面廣泛地利用植物,并給植物命名和進行分類;在七千年前就已經種植粟和蔬菜;四千七百年前已有了粳稻、秈稻等不同品種,商代甲骨文中有黍、稷、菽(豆類)、麥、稻、禾等多種農作物的名稱;二千五百年前的《詩經》內中提到130多種植物;公元前221年之前編著的《山海經》(山海圖經) 內把植物區分為木類和草類(王文采,2008),并開始配有很多植物插圖;嵇含(公元304年)撰的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南方草木狀》(3卷)內附有繪制完美的實物插圖,此書對中國古代植物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如明代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描述的南方植物中,有很多是以《南方草木狀》的記載作為注釋。
德國植物學家畢施奈德(1833—1901)在他所著《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中認為《南方草木狀》是中國最早的植物學著作,是解決植物學若干問題的重要文獻之一(E. Brelschneider. 1870);醫學家陶弘景(公元420-589年)編著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公元500年)按照植物習性和栽培植物的類別,把收入的730種藥用植物分為木、草、果、米谷等類(王家葵,張瑞賢,2002);11世紀,蘇頌著的《本草圖經》(1061)附有自寫生的植物插圖900多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有版刻本草圖譜(雷載權,1995),同時期唐慎微的《證類本草》有木刻藥圖294幅,在本草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畫家王介繪著的《履巉巖本草》(1220)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彩色本草圖譜(鄭金生,2007),書內根據實物寫生繪成的200多幅藥物圖都具有本草學術價值;朱棣 (1360-1425) 編著的《普劑方》和《救荒本草》(1406) (全書兩卷)內附精美的植物插圖是由一些繪畫技法高明的畫工所繪制,內容較準確、真實?!毒然谋静荨穼獾霓r學和植物學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王家葵,2007);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1596)中記載植物1195種,附圖800幅,是我國醫學書籍寶庫中極為珍貴的科學遺產,至今仍在世界自然科學史上享有盛譽;吳其浚編著的《植物名實圖考》(1848,38卷)收載植物1714種,書內所附的1865幅植物插圖大部分是在植物新鮮狀態時繪制,形態逼真,能準確地反映植物的形態特征,有的圖甚至能鑒定到種。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很多學者曾對《植物名實圖考》給予了較高評價,并加以推崇。(孫英寶等,2008)
2.1.2植物插圖在西方歐洲本草藥學時期的發展
歐洲古代植物學家根據植物的習性和觀察到的一些重要的植物形態特征進行植物分類學研究。被尊稱為“植物學之父”的希臘植物學家Theophrastus (公元前372-287年)在研究植物中注意到了無限花序和有限花序,子房的位置、離瓣花冠和合瓣花冠等特征,編著的著作有被翻譯成英文版本的《Enquiry into Plants》(Arthur F. Hort., 1916);印度學者Parasara (公元前250-120年)是最早以科學的觀點來看待植物的有機體,在他編著的《Vrikshayurveda》內描述了植物形態學、土壤特點、森林類型及內部結構的細節,還描述了細胞的存在。并基于形態學特征把植物劃分了很多科,而這一點直到18世紀才為歐洲分類學者所知;Caius Plinius Secundus (公元23-79年)著的《Historia naturalis》中的9卷內容都是介紹當時知道的藥用植物。
希臘人Dioscorides (公元1世紀)撰寫的《De Materia medica》中記錄了近600種藥用植物,書的內容在植物分類學上做了慎重的嘗試,并開始附了精美的彩色插圖。此書是最早附有植物插圖的本草著作(Stace,C.A., 1980)。15世紀,德國的植物學之父Otto Brunfels (1464-1534)編著的三卷本《Herbarium vivae eicones》(1530-1536) 中包含有描繪植物體的精美彩色和黑白插圖;Leonard Fuchs (1501-1566)于1542年編寫的《De Historia Stirpium》是當時最優秀的植物學著作,書內附有的黑白和彩色植物插圖都比較完美。1544年意大利人Pierandrea Mathiola 編注完成的《Commentarii in sex libros Pedacii Dioscorides》,書內附有大量的插圖。
以上幾部藥學著作中的插圖是歐洲早期植物科學畫的雛形,大都是彩色描繪,效果絢麗,繪畫細膩。具有很重要的實用性和觀賞性。直至16世紀后,本草書仍流行很廣,這標志著植物學和植物分類學的重要發展時期。
2.1.3小結
古代時期的中國和歐洲各國編著各類本草著作中的植物插圖是植物科學畫的雛形,分別產生于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時代和出自不同的繪畫人士之手,形成了不同的認識和繪畫技法的應用,導致繪畫出的作品千差萬別,風格各異。但這些植物插圖在世界各國數千年歷史的本草藥學著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尤為重要。對將來的世界植物學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對本草藥學著作中的插圖進行對比研究后,不可否認的是西方歐洲國家所繪畫的植物插圖要比東方中國所繪畫的植物插圖要真實和詳細。
2.2植物科學畫在植物分類學研究時期的發展和應用
世界上最早對植物進行系統分類學研究和詳細而準確的植物科學畫植源自17世紀的歐洲,而從事植物繪畫的大都是藝術家或植物研究者本人,并沒有專門從事植物繪畫的團體或個人。中國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受西方歐洲國家植物科學文化傳入和海外學子回歸的影響,近代的植物學研究和植物科學畫開始在中國的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內萌芽并逐漸發展。在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繪畫技法之后,開始培養人才并形成了獨立的植物科學繪畫專業團隊,輔助于中國植物學科學事業的研究和發展。
2.2.1植物科學畫在歐洲國家植物分類學研究時期的發展意大利人Andrea Cesalpino (1519-1603)被稱為第一個植物分類學家。他的著作《De Plantis》(1583)中分出1500種植物,主要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果實和種子形態以及利用花和營養器官的一系列性狀進行分類(Stace,C.A., 1980),對Ray (1627-1705)、J. P. de Tournefort (1656-1708) 和林奈C. Linnaeus的分類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瑞士植物學家Jean Bauhin (1541-1613) 編著出版的《Historia plantarum universalis》所描述的5000多種植物中,有3500多幅植物插圖。
18世紀,瑞典的植物分類學之父Carl von Linné (1707-1778) 編著的《Species plantarum》建立了新的性系統,結束了過去以習性為依據的分類時期,近代植物分類學研究時期由此開始。隨之,歐洲的植物分類學家一方面繼續對植物界各大、小類群進行分類學研究并在期刊和雜志內發表。如法國的《Nouvelles Archives du Museum D’histoire Naturelle》;另一方面又對歐洲和歐洲以外其它各洲進行植物志的編寫。其中附有植物插圖的有W. J. Hooker編寫的《Flora boreali-Americana》(1829-1840);D. Oliver et al. 編寫的《Flora of tropical Africa》10 卷 (1868-1937); J. G. Baker編寫的《Flora of Mauritius and the Seychelles》2卷 (1877);W. B. Hemsley編寫的《Biologia Centrali-Americana (F. D. Godman & O. Salvin eds.)》5卷 (1879-1888);德國:K. F. P. von Martius et al編寫的《Flora Brasiliensis》(1840-1906)15卷; A. H. R. Grisebach編寫的《Flora of the British west Indian islands》(1859-1864);俄國:C. J. Maximowicz編寫的《Flora Tangutica》(1889);法國:C. Gay編寫的《Historia fisica y politica de Chile botanica flora chilena》10卷 (1845-1854)。
一直進入20世紀后,植物志的編寫工作出現高潮。20世紀末,世界多數國家都編寫出了植物志 (Woodland, 1991)。經過世界很多植物分類學家的努力,在總共描述的植物界約30余萬植物內,有很多配有大量的植物圖。圖版內容真實可靠,科學性強,畫面自然優美,在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已經達到植物科學畫的標準。
19世紀,由德國的兩位分類學家H. G. A. Engler (1844-1930) 和A. K. Prantl (1849-1893)合著的《Die natürlichen Pflanzenfamilien》(1887-1899)、英國的《Botanical Magazine》(Curtis, 1793)、《Icones Plantarum》和《Parton's Magazine of Botany and Register of Flowering Plants》期刊內都包括很多中國植物和附有多數精美的植物圖;19世紀30年代俄國分類學家C. F. von Ledebour編著的《Icones plantarum novarum vel imperfecte cognitarum floram Rossicam, imprimis Altaicam, illustrantes》和英國分類學家N. Wallich 編著的《Plantae asiaticae rariores》等。歐洲各國的植物分類學家,分別在不同的植物期刊內發表的很多植物新種文章內,大都附有精美的植物圖。
2.2.2植物科學畫在中國植物分類學研究時期的發展19世紀中葉,受歐洲等國近代植物學知識的傳入和中國的海外學子陸續回歸的影響,中國近代的植物學研究和植物科學畫開始萌芽并在相關領域內逐漸發展。
對中國早期植物科學發展起到推進所用的書籍是英國的韋廉臣和中國的李善蘭合作編譯自林德利的《植物學》(1859,8卷),此書是中國第一本介紹西方近代植物學的著作,較全面地傳播了當時新的植物學基礎理論知識。還有英國人傅蘭雅撰的《植物圖說》(1895),以上兩本書內各附有200多幅植物插圖,內容含有植物的植株、局部放大和解剖圖,畫面內容豐富,繪制精美,科學真實,表達準確,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植物科學畫。
1916年自美國留學回國的錢崇澍 (1883-1965) 發表的《賓夕法尼亞毛茛兩個亞洲近緣種》(1916)、《鋇、鍶、鈰對于水綿屬植物的特殊作用》(1916) 和《安徽黃山植物之初步觀察》(1927) 分別是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和中國植物生態學的第一篇論文,以上三篇論文是中國植物分類學研究的開端。同年留學回國的胡先骕(1894-1968)和1919年留學回國的陳煥鏞 (1890-1971) 相繼投入到中國的植物科學教育發展事業,成為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研究的奠基人。他們在開發利用和保護中國豐富的植物資源、研究植物分類學、建設植物研究機構、培育人才、采集標本等多方面付出了畢生心血,對發展中國植物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植物科學繪畫的萌芽期 中國在19世紀后相繼出版的一些科普性報刊和近代植物學著作中,逐漸有了中國繪畫家繪制的植物插圖 (馮晉庸,蔣祖德,1994)。在1902年出版的《啟蒙畫報》、1905年開辦的《北京畫報》、1906年,山西大學翻譯出版的《植物學教科書》、上海宏文館等書局出版供中學用的《植物學》教材及《博物學大辭典》和1917年杜亞泉主編的《植物大辭典》內所附的很多植物插圖,大都是由我國畫家所繪制?!吨参锎筠o典》對于普及近代植物學知識、推動我國近代植物學的發展意義深遠。(白壽彝,1999)
隨著中國植物科學研究的不斷前進并逐漸與世界的同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植物科學畫逐漸產生并被廣泛的推廣應用。中國植物科學畫在民國時期由馮澄如所創始,并逐漸不斷培養新的科學繪畫家而逐漸形成一支龐大的植物科學繪畫團隊,廣泛應用于中國發展中的植物科學研究事業。在1922年和1925年陳煥鏞教授編著的《中國經濟樹木》和《樹木圖說》以嶄新面貌繪制了全套植物科學畫,突破了過去只有西方歐洲國家出版植物科學畫的慣例,奠定了中國植物科學畫的基礎。胡先骕與陳煥鏞合著的《中國植物圖譜》(1927) 1-5卷和秦仁昌與胡先骕合撰的《中國蕨類植物圖譜》(1958) 1-4卷,這兩套大型圖譜內容精詳,印工精美,受到中外科學界的廣泛好評(張孟聞,1947)。
中國的胡先骕和陳煥鏞編著的《Icones Plantarum Sinicarum Fascicle》(1927-1937);劉慎諤主編的《中國北部植物圖志》(1931-1936) 1-5卷;錢崇澍主編的《中國森林植物志》(1937);陳嶸編纂的《中國樹木分類學》;方文培編寫的《峨嵋植物圖志》(1942-1945) 兩卷;云南藥物研究所編寫出版的《滇南本草圖譜》(1945) 第一集等著作中都附有大量中國植物科學繪畫家繪制的精美植物插圖。以上著作的出版,成為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中最早的植物圖譜(汪振儒,1994),至今仍是我國現代植物學研究的重要文獻,其中繪制的植物科學畫,開創了我國現代植物科學畫事業的先河。這些植物科學畫增加了各種細部描寫和解剖圖等,比本草醫藥時期的植物插圖更具科學性。
中國植物科學繪畫的繁榮期中國植物科學繪畫在建國初期對植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時應用最為繁榮。《中國主要高等植物圖說》(禾本科、豆科、蕨類)、《中國土農藥志》、《中國經濟植物志》、《中國藥用植物志》、《河北中草藥手冊》、《江西中草藥手冊》、《廣州中草藥手冊》、《云南中草藥手冊》、《西藏常用中草藥》、《青藏高原藥物圖鑒》和各地區相繼出版的中藥志書、手冊等著作中,都附有大量的黑白線條或彩色的植物科學畫。中國四代植物學家編寫完成的大型、種類最豐富的植物科學著作《中國植物志》(1959-2005,126卷冊)內附有植物科學畫9080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主編的《中國高等植物圖鑒》(1972—1986)內有植物科學畫9082幅;傅立國等主編的《中國高等植物》(1996-2013,14卷),收錄國內高等植物17000多種并都配有植物科學畫。
還有中國各地方植物志,如《廣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江蘇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秦嶺植物志》、《湖北植物志》、《廣西植物志》、《貴州植物志》和《貴州經濟植物志》、《浙江藥用植物志》、《中國樹木志》、《東北草本植物志》、《新疆藥用植物志》、《中國藥用植物志》、《中國苔蘚屬志》、《北京植物志》、《西藏植物志》、《內蒙古植物志》和《河北植物志》等和中國經濟植物領域的《中國飼料植物圖譜》、《中藥志》、《全國中草藥匯編》、《中國土農藥志》等也陸續出版。在以上各地方志書等著作內,都附有大量的科學畫,圖文結合,提高了植物科學知識的閱讀宣傳和鑒賞效果。另外在植物學的相關專著、教材、期刊雜志、學報以及論文等的撰寫和發表中,經常有植物科學畫作品與相關的文字描述進行有機的結合,相輔相成,使眾多的科研成果,永遠展現在植物科學研究的歷史舞臺之上。
中國現代植物科學畫的特點及發展當前的植物學已展開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較重大的意義。植物科學畫作為植物科學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所表現的科學內容也更加全面,要求更加科學嚴謹,將植物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以科學為衡量植物繪畫的唯一標準,必須達到真正的科學性。
中國植物科學畫的歷史發展曲折而漫長,繪畫技術和方法現已逐漸成熟,已成很多不同特色的繪畫技法并獨具民族特色。主要特點是繪圖工具的使用和技法的表現。繪圖工具主要是小毛筆和小鋼筆兩種;繪畫技法是運用線條的長、短、粗、細,真實、精確地描繪出豐富的科學內容。在與國際植物科學研究的發展和交流合作中,逐漸達到并超過了國際水平,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在國際諸多著名的植物學期刊和雜志內,經常有中國植物科學家所發表附有精美植物科學畫的科研論文。
20世紀50年代至今,隨著分子植物學的誕生和興起,中國植物分類學的繁榮時代逐漸遠去。目前的植物分類學研究工作是植物種類的修訂、新類群和新種的研究發表等工作。中國植物科學畫自19世紀中形成起,逐漸的增加培養人才并產生新的植物科學繪畫方法,經過了大的植物研究浪潮逐漸發展至今,已進入低谷,現已面臨瀕危。隨著近幾年植物手繪愛好者的不斷增多,我國民間博物學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正在逐漸興起,如能有一個客觀而良好的發展,那么這也許是科學繪畫發展的另外一條路線。
2.2.3小結
現代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和發展,主要是對植物進行命名、分類和進行形態的描述;對植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特性,做綜合、深入地研究后反映出客觀植物界的進化情況(Clive A. Stace, 1980)。植物圖的繪畫在增加了植物科學內容和改變了繪畫方法,繪畫的過程和內容都必須達到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統一,所繪畫出的畫面也必須達到完美而準確地宣傳植物科學內容,故而,形成植物科學畫。由最早發展植物科學畫的歐洲國家逐漸傳入到亞洲的中國,并得到應用和推廣。植物科學畫伴隨著植物科學研究和發展,在世界各國植物學家編著的諸多植物科學研究著作和成果中,以對植物表現準確、科學內容豐富,繪畫技法細致精煉的優勢,與文字相互補充,對植物學研究的發展和推廣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具有不可取代性。但植物科學畫的興衰過程令人惋惜,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技術,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
3.總結
植物科學畫在經過本草藥學時期的雛形,隨著植物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內容從對植物簡單的外形描繪,而逐漸增加到對植物的局部放大、縮小、解剖等很多具有重要代表性的特征。繪畫的技法也從簡單的線條輪廓發展到繪畫技法的多樣性,把科學與藝術進行有機的結合而形成了藝術表達科學語言的特殊形式和特有的使用和輔助功能,突出了植物科學畫在植物學研究中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鄒賢桂, 1998)。在世界諸多國家編著的植物志、期刊、雜志以及植物學家的研究成果和教材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所以,植物科學畫不但具有輝煌而久遠的歷史,而且在植物科學的研究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國際植物學會議(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IBC)自1867年制定的《國際植物命名法規》至今,在每隔6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植物學大會上都要對法規進行修訂和補充。2007年版維也納法規(中文版)對植物插圖在模式指定、有效發表和合格發表時所起的作用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例如, 規則8.1: “一個種或種下分類群名稱的模式(主模式、后選模式或新模式) 是一份保存在標本館或其他收藏處或研究機構的標本, 或是一幅插圖”。在規則38和39中, 明確地規定了植物插圖在不同時間起始點后對新分類群名稱合格發表時所起的重要貢獻(張麗兵,2007)。近年來,世界上的一些植物學家和學者曾提議,允許插圖可以作為模式(Brummitt et al., 2004)。由此可見, 植物科學畫在國際植物學研究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科學意義。
致謝 衷心感謝王文采院士的悉心指導和提供寶貴資料。
參考文獻
A. H. R. Grisebach. 1864. Flora of the British west Indian Islands [M]. London: Lovell Reeve &. CO., henrietta street, covent. grden.
BRUMMITT RK, CHALLIS KM, CRIBB PJ, LUGHADHA EN, TAYLOR NP. 2004. A proposal to reinstate illustrations as types [M]. Taxon 53: 1099.
BAI S-Y ed. 1999. China History [M]. Vol. 10. 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白壽彝,1999. 中國通史[M],第10卷. 上海:上海出版社]
CHU H. 1406. Chiu Huang Pên Ts'ao (Jiu Huang Ben Cao) Reprinted. 1959 [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朱棣,1406. 救荒本草 [M]). 北京:中華書局.
CURTIS, WILLIAM.1793-?. The Botanical Magazine [J]. London: L. Reeve & Co., 5, Henrietta street, covent garden.
EMIL BRETSCHNEIDER著,石聲漢譯: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 [M], 北京:商務印書館. 重印本. 1957。
GAO Z-Y. 1982. The discussion of drawing composition [M]. Shandong: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高宗英. 談繪畫構圖 [M]. 山東:山東人民衛生出版社.]
FENG JY, JIANG ZD. 1994. The history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in China [M]. In: Botanical history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366-373. [馮晉鏞, 蔣祖德. 中國科學繪畫的歷史發展. 中國植物學史 [M]. 北京:科學出版社. 366-373]
HU, HH, CHUN WY. Icones Plantarum Sinicarum Fascicle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27-1937:1–5.
LEDEBOUR, CARL FRIEDRICH (1829-1835). Icones plantarum novarum vel imperfecte cognitarum floram rossicam, imprimis altaicam, illustrantes. Riga [M]: Deubner; London, Paris and Brussels: Treuttel and Würtz; Brussels: Librairie de Paris.
LI SZ. 1596. Pen Ts'ao Kang Mu (Ben Cao Gang Mu). Reprinted [M]. 1999.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李時珍. 本草綱目 [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MAXIMOWICZ JC. 1889. Flora Tangutica [M]. Petropoli. Typis acadmie imperialis scientiarum petropoltanae.
MCNEILL J, BARRIE FR, BURDET HM, DEMOULIN V, HAWKSWORTH DL, MARHOLD K, NICOLSON DH, PRADO J, SILVA PC, SKOG JE, WIERSEMA JH, TURLAND NJ eds. 2006.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Vienna Code) [M]. Ruggell: A. R. G. Gantner Verlag.
OLIVER D. 1890. Hooker's Icons Plantarum [M].
Sun YB,Ma LY,Qin HN. 2008. A brief history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45(5): 772—784.
W. J. HOOKER, HENRY G. GOHN., 1829-1840. Flora Boreali-Americana; or the Botany of the northern parts of british America [M]. London: Henty G. Bohn, No.4, York street, convent garden.
Wu QJ. 1848. Chih-Wu-Ming-Shi-T'u-K'ao (Zhi Wu Ming Shi Tu Kao) [M]. Reprinted. 1959.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吳其浚. 植物名實圖考 [M]. 北京:中華書局].
ZOU XG. 1998.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for plants in botanical study [J]. Guihaia 18: 309–312.
THEOPHRASTUS,(1916) Theophrastus: Enquiry into Plants [J], 2 vols. Translated by Sir Arthur F. Hort.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EI ZQ. 1995.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ublishers. [雷載權. 1995. 中藥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WANG WT. 2008. A brief history of Plant taxonomy (Lecture notes). [王文采. 2008. 植物分類學簡史 (講稿)]
WANG JK, ZHANG RX. 2002. Shennong Bencao Jing [M]. Beij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王家葵,張瑞賢. 2002. 神農本草經研究 [M].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