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工作人員在持續四年開展大熊貓野外繁殖行為專項調查中,于麻山區域觀察并記錄到大熊貓母子的活動場景,根據監測數據和近幾年的紅外相機記錄,該區域多次發現大熊貓幼崽或亞成體的活動痕跡,但能持續觀察記錄并采集到數碼影像尚屬首次。
【王超/攝】
12時35分左右,調查隊員余長明、王超在海拔2594米的山脊上發現一公里開外探出竹叢的樹枝上有一可疑白色小點,由于距離太遠,給人的直觀感受又較小,最開始并沒有對它產生太大懷疑,但當借助輔助設備進行反復觀察時察覺到了些許不同,于是他們一邊穿過茂密的竹叢緩慢靠近,一邊持續觀察,經過確認是一只難得見到的大熊貓幼崽。發現這一情況后,調查小隊立即謹慎起來,因為一般來說體型如此小的幼崽,母獸是形影不離且極具攻擊性的。他們最終選擇保持一定距離持續蹲守,之后的4個小時里,大熊貓幼崽始終呆在枝頭不大移動,只有不時會調整姿勢、伸展四肢,也注意到樹下斷斷續續傳來母獸咀嚼竹子的咯吱聲和喘氣的呼呼聲。直到16時44分左右,在大熊貓母子的正下方五六十米左右隱約傳來渾厚地“哼哼”聲,幾分鐘后當聲音再次傳來時觀察隊員終于確認還有“他者”存在。16時55分左右母獸突然攀上幼崽所在的樹干,并不時朝下張望,并在十來分鐘后返回地面,稍遠處的余長明通過數碼相機長焦觀察到它向樹下方移動,最終消失在視野中。小隊在隨后兩天進行了持續觀察卻沒有再發現母獸身影,只留下幼崽待在原地,直到4月5日早晨發現幼崽也不知去向。
【余長明/攝】
從大熊貓幼崽的體型大小、行為表現和所留下的活動痕跡分析,該幼崽應當是去年出生,目前在7-8月齡左右。大熊貓媽媽一般會獨自陪伴它們的孩子生活兩到三年時間,強健其筋骨、武裝其頭腦、授其生存本領,待它們取得“生產合格證”后才與之分開。所以雌性大熊貓一生所能撫育的幼崽數量極為有限,它們對其后代也倍加寵溺。在后續對周邊紅外相機的梳理中,我們發現該時期還存在其他成年大熊貓的活動跡象,推測可能有雄性大熊貓在該時段入侵,以試探雌性大熊貓的發情狀況,母獸為了保護幼崽選擇主動出擊,將雄性大熊貓注意力引開后再擺脫糾纏,最終于4日夜間到5日凌晨帶著幼崽離去。
【張晶/攝】
麻山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第二高峰,海拔3504米,西南與平武新驛村、老河溝接壤。邊界區域往往是管護的難點和科研監測的盲點,但同時也是珍稀物種的分布熱點地區。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的穩步推進,唐家河順勢而為,打破以往的區域壁壘,積極組織推動跨區域(省、市、縣)聯合巡護、加強同周邊社區的溝通協作、加強多部門聯合執法行動等,使保護更為科學,措施更加高效,效果更加明顯。
【張晶/攝 大熊貓幼崽】
在對該區域近年來調查資料和紅外相機影像進行梳理分析,結合大熊貓生活習性和家域空間分布,推測該區域現階段至少有3-4對大熊貓母子活動,大致分散在大嶺子、七里茅坡、加子號和文縣河一帶。唐家河片區在“四調”后的近十年中,通過非損傷性DNA鑒定法識別到個體數量從“四調”的39只累積至54只,大熊貓幼崽的頻繁出現也驗證了大熊貓數量正在穩定增長,種群呈現擴散趨勢。
與此同時,大熊貓的同域動物四川羚牛、川金絲猴、金貓、斑羚、毛冠鹿、藏酋猴、野豬、紅腹角雉等也紛紛“攜崽”登場,為大熊貓國家公園未來的“繁榮”奠定基礎。
文字:王 超
審核:李明富
審發:諶利民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