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鱭、窄體舌鰨、中國花鱸……這條細鱗鲴也不錯,超過三斤了,是最近兩年監測到的最大的一條。”中國水產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近日對長江泰州靖江段魚類種群結構、資源狀況及魚類棲息生態環境狀況開展監測,為長江禁捕效果評估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科研捕撈船“蘇靖漁科31801”行至馬洲島周邊水域,這片水域建有長江靖江段中華絨螯蟹鱖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是長江江豚自然棲息地之一,也是刀鱭、中華鱘、白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的重要洄游通道和索餌場。
科研隊出發的前兩天,已提前在該片區域下放兩口絲網和一口地籠網。停船后,兩名船工合力起網,長達160米的絲網逐漸被拉上船舷,“大塊頭”長春鳊接二連三亮相,隨著3口網具全部收起,十余種魚蝦爬出水面。
據科研人員介紹,出水漁獲物中有中國花鱸、黃顙魚、刀鱭、鯔魚、胭脂魚等十多種魚類,還有中國絨螯蟹、秀麗白蝦、青蝦等多個甲殼類品種。“自2021年以來,我們已經連續4年對長江靖江段進行水生生態資源監測,今年漁獲物明顯比前幾年多,個體也比較大,特別是細鱗鲴和窄體舌鰨這兩個品種,個體明顯比禁捕前大了不少,表明這片區域生物資源有向好趨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實習員劉思磊介紹,此次所有漁獲物在分類、測量、稱重、制成標本后,將送至實驗室進一步檢測。
現場出水漁獲物中還有不少小刀鱭,這種之前難得一見的長江珍貴魚種,此次在漁網上頻繁出現。“長江刀鱭是長江下游典型的長距離洄游性魚類,也是禁捕效果評估與生物完整性評價的指示性物種,小刀鱭增多,長春鳊開始出現大中小梯度分布,這些跡象都表明生態修復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果。”靖江市農業農村局禁捕科科長沈林宏說。
此次,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選定了靖江等長江下游多個調查點,后續還將針對禁捕后靖江中華絨螯蟹汛期資源狀況開展專項調查,摸清長江靖江段中華絨螯蟹種質資源底數。今后,靖江也將開展持續資源監測活動,為常態化推進“長江大保護”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通訊員 蘇小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曹盧杰
校對 陶善工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