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韶關曲江區羅坑鎮大山深處,目前生活著一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鱷蜥,這是早于第四紀冰川末期孑遺在華南地區的遠古物種,具有爬行動物“活化石”的美譽。
何南是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鱷蜥保育工作者,2011年他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來到保護區負責鱷蜥保育等工作至今。在13年的鱷蜥保育工作中,何南將鱷蜥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呵護,因此獲得了“鱷蜥爸爸”的稱號。
從繁華城市到大山深處,他以守護鱷蜥為己任
從繁華城市到南嶺大山深處,何南扎根羅坑,把家安在這里。參加工作以來,他共主持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科研項目17項,參與項目4項,其中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發表學術論文15篇,專利3項,軟著2項,開展自然教育講座50多場,開發鱷蜥相關課程10門,鱷蜥文創產品13套。
他制作的鱷蜥專題片、鱷蜥動畫片、鱷蜥科普長圖等深受歡迎,其中《超級飛俠之鱷蜥搬家》成功開播并取得非常好的點播量成績,多次接受CCTV4、CCTV10及地方電視臺的專訪,向廣大公眾分享鱷蜥科普知識。鱷蜥科普寓教于樂,在不知不覺間,對鱷蜥漸漸形成了有力的保護壁壘,反哺于保護區工作中,推動鱷蜥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何南堅持野外監測,只要不是雷雨天氣,他每個星期都要到野外溪溝采集鱷蜥棲息地生態數據,尤其是每年的7-9月份。
野外的鱷蜥溪溝是蛇蟲出沒最頻繁的地方,在調查中經常會忽然發現一條蛇掛在頭上的枝條或者匍匐在腳邊的石頭上,但是何南毫無畏懼,有時候為了充分掌握鱷蜥的活動節律,凌晨5點就守在鱷蜥溪溝里直到晚上9點,一動不動防止驚嚇到鱷蜥。
突破技術壁壘,鱷蜥種群數量不斷擴大
通過十年如一日的鱷蜥野外監測,何南首創了鱷蜥野外種群及棲息地調查技術規范和鱷蜥尾紋個體識別技術規程,應用于全國鱷蜥種群調查。
同時長期的監測,使得何南掌握鱷蜥種群動態,了解鱷蜥生活習性,摸清了鱷蜥的活動節律,科學劃分了鱷蜥保護區塊及保護措施,通過適當人為干擾,有效促進鱷蜥擴散交流,使得羅坑保護區野生鱷蜥從2004年全國調查的220只增加到2020年調查監測到約850只,約占全國野生鱷蜥種群的2/3,羅坑保護區已經成為全國鱷蜥野生種群棲息地最大的保護區,為全國鱷蜥種質資源保護提供了避難所。
鱷蜥是獨科獨屬獨種,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也缺乏近親種可以借鑒,一旦生病,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因此,何南2017年申請了鱷蜥疾病研究項目,帶著科研隊伍不斷摸索研究,親自給鱷蜥開刀做手術,守候在病體邊觀察記錄康復情況,總結鱷蜥疾病防控技術,為人工繁育鱷蜥復壯擴繁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經驗,從子一代繁育到子五代,鱷蜥從2006年保護區救護的18只繁育到了如今的近700只。
同時,何南也在不斷摸索鱷蜥野化放歸,分別于2009年、2012年和2013年共放歸了150只鱷蜥到野外,通過對放歸的鱷蜥繼續跟蹤監測,2013年發現2009年放歸的母鱷蜥在野外成功產仔,標志著人工放歸獲得成功,為人工鱷蜥放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經過十多年鱷蜥人工救護繁育及野生鱷蜥保護工作研究,何南總結了一些經驗,并成功把鱷蜥人工繁育技術、鱷蜥飼養池建設經驗、鱷蜥野外調查監測方法復制給廣東茂名林洲頂鱷蜥省級自然保護區、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全國鱷蜥種群保護貢獻羅坑力量。目前全國鱷蜥人工飼養存欄總數從2008年約355只,擴增到如今約1000只的規模。
2023年12月,由何南為主要起草人編制的《鱷蜥人工飼養技術規程》《鱷蜥個體識別技術規程》《鱷蜥放歸技術規程》《鱷蜥及其棲息地監測技術規范》4個團體標準已經初步通過了專家評審,該標準的出臺,將為鱷蜥的繁育及保護工作提供更為規范的指導。
如今,何南的師弟林正忠也來到這里,他們一代又一代地接力,續寫著守護鱷蜥的故事。
文、圖|記者 歐陽志強 通訊員 唐忠祥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