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巴基鯨的復原圖
巴基鯨是已經滅絕的古鯨,是現代鯨的前身。
古鯨又稱古代鯨,是鯨形類中的古鯨小目(或稱原鯨小目),包括現代鯨魚的祖先。傳統上用以概括史前鯨豚類,但不包括其存活至現代的后代,因此,這是一個并系群分類,不是自然的演化支。
古鯨擁有后肢,不像今日的鯨類。最早的古鯨可能完全在陸地上活動。其滅絕原因至今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解釋是由于氣候變化,海洋變得過分寒冷,造成古鯨類滅絕。
本文列舉幾種古鯨,
朋友們可對古鯨有初步了解。
巴基鯨
Pakicetus
巴基鯨屬,又名巴基斯坦鯨,已經絕種的古鯨,是現代鯨的前身,生存于始新世(5200-4800萬年前)的巴基斯坦,故此得名。發現化石的地層是特提斯洋的沿岸部分。
首先發現的巴基鯨化石是一個長頭顱骨,最初被認為是屬于中爪獸目,但因其內耳的特征而確定是早期的鯨。故此它是已滅絕的陸上哺乳動物及現代鯨的過渡物種。
巴基鯨的完整骨骼于2001年發現,顯示了它們主要生活在陸地上。巴基鯨約有狼的大小,外觀很像中爪獸目的動物。
魚中獸
Ichthyolestes
魚中獸,又名盜魚鯨或竊魚鯨,屬于巴基鯨科下的一屬,是已經滅絕的古代陸生哺乳動物,是現代鯨的前身,生存于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它們的化石在巴基斯坦被發現。
走鯨
Ambulocetus
走鯨,又名陸行鯨、游走鯨,是陸行鯨科走鯨屬,是一種早期的鯨,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水,走鯨是過渡化石,顯示了鯨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走鯨化石是在巴基斯坦發現(4700-4800萬年前)。在走鯨的時代,巴基斯坦是近古地中海的海岸區域。
走鯨的外表像鱷魚,約有3米長。可能和現存鯨豚一樣為完全水生的動物,透過上下擺動身體游泳前進。針對走鯨牙齒的化學成分分析顯示其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走鯨缺乏外耳,擁有長口鼻部,雙眼長在頭顱兩側,和河馬一樣眼眶位置偏高。
走鯨較短的前肢具有五指,而較長的后肢則僅有四趾:走鯨具有十分堅實的臂骨,這代表它們十分適應水中生活但無法快速游動,可能為埋伏型掠食者。它們的骨盆與脊椎骨連結,類似于陸生哺乳動物而非鯨豚。走鯨和巴基鯨尾部缺乏尾葉,可能作為舵使用,游泳的方式類似于現存的水獺,推進的部分則主要獎狀的前后肢。
喜馬拉雅鯨
Himalayacetus
喜馬拉雅鯨,是陸行鯨科喜馬拉雅鯨屬,它們生存于始新世的特提斯洋(即古地中海)海岸,當時印度板塊并未與辛梅利亞大陸碰撞。其化石是在喜馬拉雅山發現。
雷明頓鯨
Remingtonocetus
雷明頓鯨,是已滅絕的早期鯨,雷明頓鯨科中的一屬,生存在4500-435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化石發現于印度及巴基斯坦。
庫奇鯨
Kutchicetus
庫奇鯨,又名喀曲鯨,是始新世時期的鯨魚,能夠行走及游泳。它是鯨魚從陸上哺乳動物演化的過渡性生物。它的體型細小,與現今的水獺接近。
熊神鯨
Artiocetus
熊神鯨,其學名是鯨目及偶蹄目的結合,因它們擁有像偶蹄目的腳踝,故又名偶蹄鯨。熊神鯨生存于4700萬年前的盧臺特階早期,是最古老的原鯨科之一。它們的踝骨顯示鯨魚是由陸地回到海中,而河馬則是屬于另一分支。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其發達的前后肢顯示它們較多在淺水區出沒,甚至于步上陸地。熊神鯨的化石代表了陸生有蹄類及鯨魚的中間形態,更加支持了偶蹄目祖先的說法。
慈母鯨
Maiacetus
慈母鯨,是原鯨科的一屬,生存于始新世中期巴基斯坦。骨骼長約2.6米,估計重達280-390公斤。
一個標本是懷孕的雌性連同其胎兒,是第一個描述的古鯨小目胎兒標本。從胎兒的位置估計,它們是在陸上繁殖的。慈母鯨代表了陸上哺乳動物重回海洋的過渡。它們棲息在陸地與海洋的交界,來回于海洋及陸地之間。
原鯨
Protocetus
原鯨,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代鯨魚,屬于原鯨科,生活在始新世中期(4500萬年前)。身長約為2.5米,擁有后鰭,前鰭則長有腳趾。它們的長下顎中長有銳利的牙齒。與更原始的巴基鯨不同的是,原鯨可以完全聽見水中的聲音。
羅德侯鯨
Rodhocetus
羅德侯鯨,是原鯨科其中的一屬,第一個化石是于2001年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發現,估計生存于4700萬年前。
羅德侯鯨的盆骨已與脊骨及后肢融合,并有分化的牙齒。它的踝骨支持了羅德侯鯨是偶蹄目演化的直接連結,并推翻了很多指鯨魚是由中獸目衍生而成的理論。羅德侯鯨踝骨結構中的滑車是雙軸式的,在哺乳動物中只有偶蹄目有這個特性。羅德侯鯨肯定是半水中動物,后肢大而有蹼,用以在水中推進。顯示了鯨魚從陸地進入海洋的過渡性。
龍王鯨
Basilosaurus
龍王鯨,又名械齒鯨,已經絕種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的近親,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于40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15-18米,最顯眼的特征是身體非常細長,因為它們有前所未有細長的脊椎骨,所以被描繪成最細長的鯨。在與其他海洋哺乳類相比之下,龍王鯨被認為有不尋常的運動方式。大小相同的胸部、腰部、薦部與尾部脊椎骨意謂著龍王鯨是類似鰻魚般的方式來活動。古生物學家對于它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后肢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可以證明現代鯨魚原先是由陸生哺乳類動物演化而來。
辛西婭鯨
Cynthiacetus
辛西婭鯨,生活于始新世晚期(4040萬至3390萬年前),化石發現于美國東南部和秘魯。辛西婭鯨頭顱的大小與形狀近似于龍王鯨,但是它們缺乏龍王鯨較長型的脊椎骨。
矛齒鯨
Dorudon
矛齒鯨,又名刀齒鯨,生存于4040萬至339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生活于溫暖的海域,北美洲、新西蘭、撒哈拉西部與埃及的特提斯洋都有發現它們的化石。
矛齒鯨身長約5米,因為矛齒鯨相當近似龍王鯨,所以矛齒鯨原先被認為是未成年的龍王鯨,但是后來矛齒鯨的幼鯨化石被發現,古生物學家才發現它們是不同種。雖然矛齒鯨看起來相當類似現代鯨,不過它們沒有辦法向現代鯨那么有效率的使用超音波。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