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濕地:與城市共生 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綠色動能
廣州日報 2024年05月31日 何鉆瑩
海珠濕地生態監測系統
海珠濕地的湖心島成了“小鳥天堂”。
從高空俯瞰廣州市中心,大片耀眼的綠色映入眼簾,那便是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水清岸綠、四季花開、鷺鳥翩躚……海珠濕地用實例證明,綠色不僅屬于偏遠的城郊,也可以走進城市中心,與城市共生,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綠色動能。
近年來,海珠濕地開拓“濕地+互聯網”的創新模式,啟動“海珠智慧濕地建設”項目;同時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搭建由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開放式自然教育平臺。今年年初,自然教育“海珠模式”入選廣州市、海珠區“百千萬工程”典型案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鉆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子良
“濕地+互聯網”創新模式開啟
此前,一個“鳥臉識別”的系統火出了圈。該系統通過攝像頭自動識別鳥類,并記錄數量、時間和錄制一段視頻,打破了傳統依靠人工識別鳥類的方式。如此智能化的生態治理設備已經在海珠濕地投入使用。
抬頭看到的攝像頭,通過它在線監測樹冠的狀況,能協助護林員開展樹木保育工作。低頭見到延伸進水里的傳感器,能實時搜集濕地內水的數據,一方面利于濕地進行監測,另一方面可為科研提供數據……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當然不只是一個公園,其中藏了很多智慧化的生態治理技術。
種種智慧設備離不開濕地的智慧化建設。2020年,海珠濕地開拓“濕地+互聯網”的創新模式,啟動“海珠智慧濕地建設”項目,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整合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基建技術為濕地賦能,提升管理效率。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一套基礎設施、四大能力中心、六大應用體系”建設。其中六大應用體系涵蓋公眾服務、綜合管控、大數據監管、科研宣教、綜合運營和生物多樣性體系。攜手廣東省科學院地理所、廣州市林科院等機構,海珠濕地在轄內設置了8座固定監測站、35處智慧檢測桿、3座無人機站,形成水、陸、空立體科研監測圖。
智慧設備的投用讓濕地的管理效率大大提升。海珠濕地的科研工作人員舉了個例子——傳統監測綠心湖要六七個人花上1天時間開展取水樣、觀察魚類、觀察浮游生物等工作;如今的智能設備能全面跟蹤監測濕地內水文、氣象、空氣質量、動植物變化等情況,長期監測能為有效保護濕地資源提供數據支撐,便于后續精準開展生態修復工作。
今年4月,海珠濕地主導的《智慧濕地第1部分:總體框架》《智慧濕地第2部分: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智慧濕地第3部分:信息化數據規范》以及《智慧濕地第4部分:運維管理規范》智慧濕地團體標準獲得廣東省林學會組織的專家團隊審定通過。
這四項智慧濕地標準是廣東省首批濕地生態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標準。有關專家認為,這些標準規范了智慧濕地的建設、保護和管理工作,有效提升濕地資源現代化治理水平,開啟“濕地+互聯網”的創新模式。
自然教育“海珠模式”入選“百千萬工程”典型案例
生態建設不僅要著眼于環境,人的教育同樣重要。海珠濕地于2015年開創全國優秀科普品牌“海珠濕地自然學校”,逐步探索形成了自然教育“海珠模式”,讓濕地成為保護之地、教育之所、陶冶之園。
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海珠濕地搭建由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開放式自然教育平臺,打造“自然導師+專業志愿者+公共志愿者”三支隊伍,建構“特色場館+科普路徑+云端服務”三維場域,實施“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三進戰略,探索“政府搭臺、高校參與、院所賦能”三方共建新形式,讓公眾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提升保護自然的意識。今年1月,自然教育“海珠模式”入選廣州市、海珠區“百千萬工程”典型案例。
目前,海珠濕地的自然教育隊伍有60余名專業自然導師、183名專業志愿者、2000余名公共志愿者。自然導師圍繞“嶺南佳果”“水稻種植”“二十四節氣”等元素,編撰了20多款科普資料,研發了200多套精品課程。從社會招募來的專業志愿者則需參與為期1年的培訓與實踐考核,經過系統培養的專業志愿者深度參與到海珠濕地生態建設工作當中,已組織開展公益課程活動600多場次。同時,他們還參與到海珠濕地鳥類調查、科普教材開發、園區手繪創作等,成為公眾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能人隊伍。
如今,在海珠濕地內有多功能濕地研學空間、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海珠湖)分館、農耕教育基地等多個特色場館,10余條特色科普主題路徑以及開發了線上科普小程序。
海珠濕地自然導師張陸欣告訴記者,每一條科普路徑都是結合本地的文化民俗和生態特征設計的。比如近期剛落成的高畦深溝科普路徑便展現了兩千多年前海珠先民的智慧。海珠高溫多雨、地處珠江口北緣、水網密布,先民們巧妙地利用這些自然條件,通過順涌建圍、設置閘梪、挖溝抬畦,溝(涌)泥上田,一邊提高土壤的高度,一邊加深蓄水溝的深度,調節臺風、干旱等不良天氣帶來的影響。“打造這樣的科普路徑能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腳下的這片土地。”張陸欣說。
海珠濕地自然教育形成“政企產學研”綠色閉環
海珠濕地的自然教育不局限在濕地里,還走進了學校、企業、社區,形成了“政企產學研”綠色閉環。
對學校,海珠濕地創建了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品牌,聯動區內16所學校打造海珠濕地實驗學校,共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協同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師資隊伍引導學生開展研學、課題研究、勞動實踐等活動。此前,《海珠濕地校本課程》《探秘海珠濕地:鳥類志》分別獲評全國自然教育優質書籍讀本、全國優秀林草科普作品。
對企業,海珠濕地與其簽訂共建共享示范果園協議,推動企業出資支持果園日常管理,協助企業開展自然徒步、健康越野、生態團建等活動。
對社區,海珠濕地將鄉土文化課堂搬到林下涌邊,開展綠美主題生態宣講活動,以個人帶動家庭,以家庭聯動社區,引導公眾共同參與果林管養、生態修復、濕地管理。
近8年來,海珠濕地自然教育走進了全市200多所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媒體、社會組織等500多個機構建立合作聯系,累計開展自然教育課程活動共3500多場次,影響傳播達上千萬人次,榮獲國家林草科普基地、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等國家級科普榮譽10多項,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向世界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