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山第一次見到地菍這種野牡丹科植物是在松蘭山景區的一條小溪入海口的巖石上。很驚奇這種在兩廣山嶺到處存在的野牡丹科植物能在海邊生長結果。
隨著近年對部分鄉鎮海邊岸線的勘察及探尋,發現地菍這種植物更多地存在于海邊岸線及附近的山坡。只要你認真觀察,路邊、岸邊,甚至礁石上都有它的身影。
在我們了解地菍這種植物之前,先弄清地菍的讀音。
小時候在兩廣看到地菍這種植物,只知道叫地菍(niè讀四聲,同“鎳”),可能是“鎳”與“念”聲音相近,去掉草字頭下面就是念字。也有人把地菍叫做“地菍”(niàn,讀音同“年”),“年”與“念”讀聲也相近,故很多人就把它當作“地菍”(念)來叫開了。
但有一些人把地菍叫“地菍”(rěn讀音,同“人”)或“地菍”(rěn讀音,同“稔”)。稔是指莊稼成熟或熟悉的意思。這樣一來似乎地菍僅指植物成熟而已。但并不妨礙我們把它當作一種植物來對待。
那來看看地菍是怎樣一種植物。
地菍,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小灌木,但很多人誤為藤本植物。地菍多貼地生長,也叫鋪地錦。地菍貼地生長,只及褲腳位置,故廣東也叫地腳菍。
地菍莖匍匐上升,逐節生根,分枝多,披散,所以看到的地菍植株往往是一大片,分不清是一株還是幾十株。
地菍幼時被糙伏毛,以后無毛。葉片堅紙質,卵形或橢圓形,全緣或具密淺細鋸齒,3-5基出脈。葉面邊緣、背面沿基部脈、葉柄均被糙伏毛,故感覺葉子比較硬及粗糙。
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3朵,基部有葉狀總苞2,通常較葉小。花瓣淡紫紅色至紫紅色,邊具緣毛。雄蕊一般五長五短,但所見長的紫紅花藥5-6枚,短的黃色花藥5枚。
長者藥隔基部延伸,似幾條彎曲的螃蟹腿。短者藥隔不伸延,藥隔基部具2小瘤,就像是一根火柴上兩個頭。
漿果壇狀球狀,平截,近頂端略縊縮,肉質,不開裂,宿存萼被疏糙伏毛,整個漿果就好像是帶毛刺的小小地雷。漿果成熟一般經歷青色-紅色-紫黑色三個階段。地菍花期5-7月,果期7-9月。
地菍,也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小時候,地菍成熟季節就上山采摘,吃了像火炭一樣的果實滿嘴黑乎乎的,有時舌頭幾天還是紫黑色的。因其具有天然的紅色素,色價達190,是良好的色素原料,可用于飲料、糖果等著色,也可以染料。
據搜集到的資料載:地菍成熟的果實中還原糖占總糖的96.34%;果實中維生素C的含量與傳統水果梨、香蕉等相當。地菍果實中至少含有16種氨基酸,包括蘇氨酸、纈氨酸等7種人體所必需氨基酸和嬰幼兒所需的組氨酸。
地菍果實中含有鉀、鈣、磷、鎂、鈉、鐵、錳、銅、鋅等多種礦質元素,且各礦質元素的比例適當,果實具有高鉀低鈉的特點,有利于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同時,常量元素鈣的含量較高,達7328.4mg/千克,可作為天然的補鈣食品。
地菍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作為藥草很早被人們所利用。具有活血止血、消腫祛瘀、清熱解毒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高熱、腫痛、咽喉腫痛、黃疽、痛經、痔瘡、毒蛇咬傷等病癥。另有報道,地菍有抗腫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而對正常細胞沒有毒副作用。
而與地菍同期開花結果的桃金娘科桃金娘屬植物桃金娘,在兩廣叫棯子或崗棯、山棯子。桃金娘味道比地菍好,因長在樹上小時候在山上多采摘桃金娘食之,而對地菍視之不見似的,因伏地生長怕有蛇蟲經過,偶爾食之。
地菍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它獨特的形態與生長特性,也逐漸被園林部門認識,經過馴化后的地菍成了城市不錯的地被植物,廣泛用于各種園林綠化中(本段文字來自珠海一帆老師公眾號)。
地菍雖然是小灌木,但匍匐伏地生長,濃密的葉子覆蓋地面,是良好的涵養水土植物。也可作為部分草坪植物來種植,春觀葉夏觀花,也可以為各種動物提供食物。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