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札記??263
北桑寄生
如果不是執著和嚴謹,重上西峰,我就錯過了這北桑寄生。
冬天無雪,天干物燥,關中森林火險等級居高不下。1.22.(北方小年)下午在華山林區巡查通信機站、氣象設施、輸電線路的森林火災隱患時,我問工作人員,這山上有沒有蠟梅分布,他們好像不認識,我說黃顏色的,同時翻開手機里的照片讓他們看。因為我覺得這奇險之山上,雪中若有蠟梅花開,必使這名山更加妖嬈。
返回路上,一工作人員興沖沖走近來,讓我看手機里的一棵大樹上的滿枝黃花是不是蠟梅。是一棵高大喬木,應該不是灌木蠟梅,但深冬里山中這一枝枝燦黃又是真實的,而且蠟梅原產于這秦嶺巴山一帶,這樹說不定會是野生蠟梅。
快到索道站口,工作人員停下來,指著西峰崖畔的幾棵大樹讓我看:“就是那種樹〞,遠遠仰望過去,可見幾叢黃色枝條。
我們剛才先巡查的就是西峰上的通訊機站,一些樹枝已觸及電線,但這些電纜線絕緣護套很厚實,也沒老化。剛才只注意了這些,還巡查著旅者有沒有吸煙的,沒顧得欣賞這些千姿百態的樹。
再望那叢叢燦黃,讓同事們再看看廟宇內香火爐旁的古樹保護情況,我和林區一年輕同志再上西峰。
氣喘汗流,步履沉重,我還是堅持來到了樹下。
樹上是一枝枝馨黃繁密的果,不是花,但樹是樹齡800多年的櫟、椴古樹,這些果不是殼斗科那明顯的褐色堅果,這是寄生植物的果!
寄生是指某一物種的個體依靠于另一物種個體的體內或體表而生活的現象。寄生植物寄生于另一植物上,從寄主(被寄生的植物)攝取水分、無機鹽類和其它有機養分,其中有些是葉中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但需通過寄主吸取水分、礦物質的半寄生植物。
說來奇巧,我20多年前就是在山腳下的西岳廟內的高大楊樹上第一次看到森林生態學里描述的寄生植物:槲寄生。
寄生植物大多屬桑寄生科,本科物種全球約65屬1300余種,我國有11屬74種。在北方常見桑寄生和槲寄生這2種半寄生植物,特別是東北林區多見。但我今天在華山遇見了北桑寄生。我在樹下雪中找到一小枝果實,漿果柔軟,橙黃光亮,晶瑩剔透。
北桑寄生,別名枝子、桑寄生,桑寄生科桑寄生屬落葉半寄生灌木。
全株無毛。莖常二岐分枝,嫩枝綠色或暗紫色,老枝暗褐色。葉對生,紙質,倒卵形或橢圓形,穗狀花序頂生,有花10-20朵,花兩性,花瓣6,黃綠色,披針形。漿果球形,橙黃色,果皮光滑。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寄生或半寄生于櫟、栗、榆、樺和蘋果、李等植物體上。產于北京、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和東北等地。種子借鳥食傳播。全株入藥,有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安胎催乳之效,也有強心、降血壓作用。
寄生和半寄生植物具有較高鉀、磷、鎂灰分元素和很高的滲透壓,能從寄主植物的組織中吸取水分和礦物元素。很多寄生植物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在沒有遇到寄主前能長期保持生活力,一旦碰到寄生植物又能立即恢復生長,營寄生生活。
受寄生侵染,寄主植物常表現出蒸騰強度提高,在嚴重的情況下,寄生植物會造成寄主植物樹枝、樹干、樹梢干枯。
所以,有挑夫拿著扁擔路過時,我向老鄉借用他工具想勾下一枝折下來仔細觀察。不料,這樸實的華山漢子竟然要攀樹折摘,還勸阻不下,旁邊林區工作人員倒勸起我:“你別擔心,他們經常爬,這櫟樹不算啥,他們秋天能爬上二三十米高的華山松采摘松子呢。〞我還是提心吊膽地,繼而感動欣喜地獲得了一枝新鮮的北桑寄生。
拍了照片,我叮囑工作人員,這寄生植物可以留一些維護生物多樣性,也是景區獨特的風景,但對這800多年的古樹,還是組織清理一下,保護古樹更重要。
我讓工作人員找了個袋子,將標本裝起來帶下山。小年祭灶,迎祥納福,是日上山祈福的旅人們挺多,我們一直宣傳教育大家要保護森林,也包括保護野生動植物,但這些旅人不會知道我拿的是影響古樹生長的寄生植物,我不能讓他們誤會有人破壞植被。
然后,我就郁悶和困惑了:
這寄生的植物竟然可以長得這般嬌嫩華麗?
看到這無根卻能開花結果的寄生植物,我該給孩子們和我自己說些什么呢?而且這掠奪其他樹木水分、營養的寄生植物整株又是難得的中藥材,對我們人類有用。
苦思冥想,只能勉為其難地說:
物種神奇,紅塵滾滾,即使這寄生植物,因為堅守遠方,努力光合,功不唐捐,才有這嬌黃璨然的冬果……
2025.1.22-23.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