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讓不少似是而非的言論借助汲取疫情教訓流行開來。疫情究竟改變了什么?世界到底應汲取什么教訓?疫情暴發后,污名化也流行開來,這在提示我們,似是而非的言論成為又一種病毒,損害的不是我們的肌體,而是思維,乃至靈魂。為此,必須糾正以下偏見:
一、都是全球化惹的禍?
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稱,新冠肺炎疫情將是“全球化游戲規則改變者”。還有言論稱,“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壓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實,不是全球化惹的禍,而是提示全球化應該轉型,從錢的全球化轉向人的全球化。錢的全球化,即資本驅動的全球化,注重分配的邏輯,但存在容易產生貧富差距的弊端;人的全球化不存在“你贏我輸”,也不再是“雙贏”,而是“全贏”或“全輸”:人類徹底戰勝病毒,否則被病毒擊垮,沒有人能獨善其身。資本全球化,有錢的人更關注;人的全球化,所有人都關注。公共衛生變量今后會和氣候變化一樣,納入人類“生產—生活—思維”的常量,深刻影響全球化邏輯。
更進一步說,全球化有不同階段:共贏階段——資本全球化,共業階段——人的全球化,共生階段——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階段——共產主義。
二、都是全球供應鏈依賴中國的危險?
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成品出口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為1/3,遠高于中國在多數消費領域的份額。這些產品現在占中國出口的近2/3。西方不少政要感慨,在藥品和必需品上依賴中國風險太大,甚至宣稱地緣沖突有多種實現路徑,圍繞供應鏈產生的沖突將是新的表現形式。
疫情短期內讓全球供應鏈遭受挫折,但并未扭轉全球化方向。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或許會讓企業加速分散供應鏈,以減輕對中國的依賴。然而,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夠輕易取代中國。瑞士《新蘇黎世報》評論指出,盡管在疫情之下許多行業的供應鏈瀕臨斷裂,但是歐美企業依然不可能借此與中國脫鉤。當然,即便不能“去中國化”,全球供應鏈布局的調整——避免過長、過于集中,強調多元、韌性、備胎,是我們應密切關注的。
三、都是人造的孽?
武漢病毒實驗室制造了新冠病毒?這竟然成為西方反華勢力逼中國“庚子賠款”的借口。現有科學證據已表明,新冠病毒是人為操作不可能達到的,只能是自然進化的產物。
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的口水仗暴露了美國對中國嚴重不信任,也暴露出西方一些人的種族歧視,“黃禍論”、“東亞病夫論”的出籠就是佐證。其實,新冠肺炎疫情是與全球氣候變化、生活現代化密切相關,人類應從疫情中汲取的正確教訓是:開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文明,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之中。
四、都是文化差異?
經歷長時間糾結,奧地利4月1日終于強制戴口罩,以前誰戴口罩罰款150歐元。這給東西方口罩文化爭議開始畫上句號,轉化為體制—治理模式之爭。
西方人不想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美國人的個人主義、歐洲人的“三漫”(散漫、浪漫、傲慢)問題很難令他們做到團結應對疫情。東亞三國(中日韓)應對疫情成為世界羨慕對象,凸顯東方文化在危機重重背景下如何在利己—利他、個體—集體、自由—秩序間把握好度、保持好平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潘岳撰文比較中西方文明根性時指出,當今時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優先”還是“秩序優先”,這恰是希臘文明和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對自由優先與秩序優先的分歧,不應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礙,反而應成為中西文明互鑒的基礎。一方面,技術發展進入爆炸式創新的前夜,讓人們深刻認識到自由帶來的創造力;另一方面,非傳統安全危機頻繁暴發,也讓人們重新認識到秩序的寶貴。對于自由來說,要探討如何加強秩序,以防止瓦解;對于秩序來說,要探討如何加強自由,以激發創新。問題不是在自由和秩序中二選一,而是在哪個環節加強自由,在哪個環節加強秩序。超越東西、南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文化,是疫情帶來的應有啟示。
五、都是大變革的鐵律?
基辛格和赫拉利都認為,危機及其應對舉措將改變未來數年的世界,甚至永久地重塑世界秩序。然而,疫情不會自動引發變革。歷史的轉折點并不僅是危機的結果,而是革命者利用危機的結果。在當前的疫情危機下,除非那些致力于推動社會更加公正平等的改革派吸取歷史教訓推進改革,否則會再次出現無法抓住機遇處理好危機的問題。
從中外歷史看,大疫往往是文明興衰的加速器;全球化時代,大疫也是人類文明創新的催化劑。
六、都是世衛組織的責任?
美國疫情嚴重,特朗普當局不斷甩鍋,竟賴在世界衛生組織頭上,指責其偏袒中國,甚至給其斷糧,宣布退出世衛組織,遭到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國內有識之士的一致譴責。與此相反,中國堅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工作,在原先捐款2000萬美元基礎上又捐款3000萬美元,幫助國際社會抗疫。
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揭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赤字,并催促國際公共衛生應急、預警、能力建設、培訓、公共衛生援助的國際合作,尤其現在就要著手準備協助基礎設施、醫療設備、專業知識、醫護人員都十分匱乏的低收入國家,強化政府間、區域間、國際組織間的協調。我們迎來疫情防控常態化、人的全球化,世衛組織今后將被置于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合組織一樣重要的位置看待。改革世衛組織,增強其權威性、高效性,是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重要內容。目前世界公共衛生的缺口非常大,設立一個像亞投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全球公共衛生的基金,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機制、平臺建設刻不容緩。聯合國將創建全球冠狀病毒基金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支持全球范圍內冠狀病毒患者的治療。該基金的目的是協助衛生系統薄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疫情危機及其帶來的長期不利影響。
七、群體免疫足以應對?
美英的群體免疫,讓它們成為疫情震中,惹來一片嘲笑,也造成第二波的恐懼。英國、瑞典、美國等新教國家以為疫情是可以通過大多數人感染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來應對的,就像市場一樣能起作用。沒想到現在是非常時期需非常之策,需政府力量強制防疫抗疫。所以這種西方模式過于強調資本主義、個人主義,推崇小政府—大社會模式,代價巨大。金融危機如此,疫情亦然。
群體免疫帶來反思,從小集體到大集體,最大的集體當屬于地球家園。病毒不分國界,只有世界同時消滅之,抗疫才算成功。全人類免于恐懼,我們才能免于恐懼。因此,真正的群體免疫應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八、疫苗能否承載希望?
全球疫情仍在不斷蔓延,世人只好將希望寄托在疫苗身上。只有出現應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我們才能安全。一個由全球120多名科學家、醫生、資助者和生產商組成的專家組發表公開宣言,承諾在世界衛生組織協調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疫苗的研發。宣言說:“我們將繼續努力加強已在進行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協作、合作和數據共享。我們相信這些努力將有助于減少效率低下和重復勞動問題。我們將不懈努力,提高在不久之后向所有人提供一種或多種安全有效疫苗的可能性。”
這表明,超越意識形態建立全球開放的科學體系,推動人類文明創新,乃時代呼喚。伴隨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的國際合作與競爭同時如火如荼地進行,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制高點的爭奪加劇。創新能力與創新模式競爭,成為未來大國競爭的重要內容。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