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存在了幾十億年
無數物種誕生在這座藍色的星球上
人類從200萬年前以來
成為了地球最強大的物種
但在過去,許多已經滅絕的古生物
曾在地球上大放異彩
甚至讓人大吃一驚
恐貓
相較野獸
人類雖無尖牙利齒
也沒有強勁肌肉
但憑著智力、工具、團隊合作
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中
成為了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沒有哪個物種能夠遏制人類的發展
但幾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卻有一個天敵
——恐貓
恐貓是貓科-劍齒虎亞科-后貓族-恐貓屬
與同樣已經滅絕的劍齒虎是近親
有著相似但較短的劍齒
身長約2米,體重可達近200公斤
恐貓復原圖
恐貓活躍于約500-150萬年前的
亞歐、非洲、北美大陸
當時人類尚未出現
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
已經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
但既沒有尖牙利齒、強健肌肉
又尚未發展出人類的高度智慧
在恐貓眼里,無異于行走的肉
學者發現,南方古猿頭骨化石上
常有恐貓的牙印
恐貓的牙齒直、短且鋒利
能夠高效地咬擊靈長類動物的頭、頸
一擊必殺
恐貓的利齒與顎部構造,對南方古猿一擊必殺
恐貓善于攀爬
常在夜間捕獵,潛伏、突襲獵物
南方古猿在漫漫長夜中總是提心吊膽
在樹上睡覺時輾轉難眠
因為黑暗里可能隨時蹦出來一只恐貓
有一種觀點是
人類天性害怕黑暗
就是源自這種刻在DNA里的恐懼
不過后來,恐貓沒熬過南方古猿
科學家推測,當時地球氣候發生變化
非洲茂盛的森林消失
變成樹木稀少的草原景觀
體型大、不善奔跑、耐力不佳的恐貓
沒能適應這種環境而滅絕
南方古猿則生存了下來
其中一部分后代演化成為人類
菊石
菊石是頭足類動物
由鸚鵡螺演化而來
最早出現在約4億年前
在約6500萬年前滅絕
是當時最廣泛、普遍的海洋軟體生物
雖然和鸚鵡螺外形相似
但其實和今天鞘亞綱的章魚、魷魚更接近
單看它們前端軟體部分
就像是背著殼的魷魚
用菊石化石鋪成的地面
菊石通常漂浮在海水上層
通過觸手獲取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
靠堅硬的外殼保護自己
菊石的殼多呈平面卷曲狀螺旋狀
但也有筆直、塔狀或各種奇形怪狀
表面有許多紋路——生長紋和生長線
形態各異的各種菊石
像是螺旋錐狀的伯斯特菊石
它的化石發現于歐洲、亞洲和北美
和腹足類生物如螺、蝸牛形態相似
但從其明顯的骨縫線就能辨別出其是菊石
而且外殼盤卷較松,前后殼階不互相接觸
伯斯特菊石
生長在南極的最大雙菊石
形態更為奇特
像一個回形針,長可達1.5米
雙菊石一般都是旋轉疊加地生長
但最大雙菊石則是筆直地生長十幾年
才“調頭”往回長
由此往復許多次,經歷長達200年的生長
才走到生命的盡頭
最大雙菊石生長階段示意圖
菊石演化速度快、分布廣
化石上會保存許多礦物質
地質學家能夠用它們的化石來確定地層年代
我國西藏的珠峰一帶有大量菊石化石
這是因為數億年前這里曾是海洋
隨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
地殼上升,高山從海底隆起
這些菊石就成為了地殼運動歷史的證據
另外菊石生前遇上火山爆發
大量火山灰將菊石掩埋在海底
隔絕了菊石與海水的接觸
并在長年累月的地殼運動中
鐵、鎂等元素融入到菊石外殼中
就會形成煥發著七彩光芒的斑彩石
斑彩石是一種特殊的菊石化石
阿喀琉斯基猴
“基猴”是指最早的猴子
而阿喀琉斯基猴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靈長類動物
生活在5500萬年前
雖然有著“洋名”
但它的化石發現于中國湖北荊州
在發現它之前
我們所知的最早類人猿來自4500萬年前
可謂是將人類起源的歷史
進一步上溯了1000萬年
阿喀琉斯基猴四肢修長
身長僅有7厘米,體重僅幾十克
頭骨趨向圓形,有腦容量增大的趨勢
可能有著與人類接近的三色視覺
其腳后跟骨頭又短又寬
在樹上能跑、跳
這樣的構造是直立行走的生物學基礎
科學家認為
這個物種處于向跗猴和類人猿演化的分水嶺
研究阿喀琉斯基猴的學者倪喜軍
給出了一種假說:
5500萬年前,類人猿在亞洲誕生
向歐洲、非洲遷徙
4000萬年前,歐亞大陸的類人猿逐漸消亡
非洲的類人猿則發展蓬勃,往歐亞遷徙
之后這些類人猿演化成各種直立人
阿喀琉斯基猴化石
現存和阿喀琉斯基猴形態最相似的生物是跗猴
又稱眼鏡猴
身長僅有9~16厘米左右
眼睛很大,有很好的夜間視覺
前肢短、后肢長,趾尖有圓形吸盤
可以吸附光滑的表面
生活在茂密的叢林河森林中
以昆蟲、小型蜥蜴為食
分布于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如今是瀕危物種
小巧的跗猴
怪誕蟲
怪誕蟲的化石發現于加拿大和云南澄江
生活在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
當時地球上演了一場“生命大爆發”
大量新生命驟然涌現
從原本只有單細胞生物
到節肢、腕足、蠕形、脊索生物相繼出現
物種空前繁榮
怪誕蟲也是這個時期的一員
寒武紀海底想象圖,右下方是怪誕蟲
怪誕蟲外文名“Hallucigenia”
意思是“離奇的白日夢”
物如其名,讓人摸不著頭腦
找不著眼睛、嘴巴
上下兩面長有刺棘和觸須
以致過去的研究在很長的時間里
把它的上下前后都顛倒
搞不清其頭尾、腹背
后來我國云南澄江、加拿大伯吉斯頁巖
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化石
才逐漸清楚它的真貌:
長約0.5-3.5厘米,呈長管狀
腹部有7到10對細長的附肢
背上與附肢對應的地方長有棘
頭尾特征不明顯
頭部延伸較多
有一對單眼,口中有環狀分布的牙齒
怪誕蟲化石
怪誕蟲復原圖
據推測,怪誕蟲的單眼只具備基本的感光能力
環狀牙齒有助進食浮游生物
附肢上的爪子可能用于進食
以及在淺海海流中固定自身
根據其牙齒和形態
有科學家認為它是有爪動物門的祖先
天鵝絨蟲可能是其后代
也有觀點認為怪誕蟲是節肢動物門的近親
如蝦、蜈蚣、蜘蛛等
但迄今為止,怪誕蟲依然謎團重重
各種怪誕蟲的復原圖
恐怖鳥
恐怖鳥,又稱駭鳥
生活在約6000萬年前到10萬年前的南美洲
屬于鳥綱-鶴形目-恐鶴科
體型龐大,約1-3米高
雖然不能飛,但速度迅猛、利喙堅硬
再加上恐龍已經滅絕
南美洲當時還是一個孤立的大陸
沒有劍齒虎這樣的大型食肉猛獸
因此恐怖鳥稱霸陸地
成為了當時最兇猛的獵食者
恐怖鳥復原圖
恐怖鳥頭顱碩大、厚重、結實
堅硬的喙呈彎鉤狀
捕獵時會運用強勁的腿部猛沖
以啄猛烈撞擊獵物頭部
使其倒地后以腳爪鉗住
再不斷用尖喙撞擊、撕咬直至獵物斃命
據推測,它們正面沖突并不十分強大
會以迂回的方式,找準機會襲擊
像一位以啄進攻的拳擊手
同樣在美洲
還有泰坦鳥、雷鳴鳥等恐怖鳥的近親
不過最終恐怖鳥沒能一直“統治”下去
大約1500萬年前開始的地殼運動
使南北美洲的海底底層快速抬升
約300萬年前形成連通南北美洲的陸橋
之后,北美許多四肢發達的動物遷往南美
如馬、鹿
取代了南美原本的食草動物
面對這些體型大、奔跑能力強的外來者
恐怖鳥落于下風
再加上北美食肉猛獸的入侵
已經喪失飛行的恐怖鳥無法上樹躲避危險
地面產卵危機四伏
最終滅絕
根據恐怖鳥化石復原的骨架模型
許多曾經稱霸一時或繁榮昌盛的物種
不論是強大的食肉猛獸
還是海底的奇蟲怪石
都已經消逝不見,仿佛不曾存在
億萬年光陰,在大自然面前
皆是過眼云煙
不知道聰明的人類
又能在時間長河中屹立多久呢?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