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秀亮 夏日時分,在廣東省廣州市中軸線上,海珠濕地宛如一顆“綠心”鑲嵌城中央。它占地面積11平方公里,占海珠全區面積12%,是世界超大城市中心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綠核,也是廣州中心城區的重要生態屏障。 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濕地原址的海珠萬畝果園土地商業開發價值迅速飆升,不斷遭到人為的破壞侵蝕。果園面積從鼎盛時期的4萬畝迅速萎縮至1.6萬畝。一邊是萬億級的土地商業開發價值,一邊是城市重要的綠色屏障,如何抉擇? 權衡之后,廣州市海珠區委、區政府選擇了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之路。經過提前謀劃、積極爭取,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海珠區將濕地內的萬畝果園集體土地征收為國有,作為永久性生態用地由政府統一保護、統一管理,不占用城建用地規模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這是全國首例“只征不轉”生態實施項目,使得濕地保護和城市發展得以共榮共生。 法治為基,部門協同 海珠濕地地處城市中央,是地理優勢,也是保護的壓力。 “濕地范圍內存在大大小小的城中村,人口密度大,周邊城中村還存在部分正在轉型升級的業態。”濕地公園工作人員表示,海珠濕地區域內的海珠湖和濕地內外共39條河涌相連通,面臨大量風險源,為生態保護工作帶來不小挑戰。 只有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形成強有力的外部約束,為海珠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靠保障。 早在2013年初,海珠區法院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態建設保護法庭——海珠區生態城人民法庭,有力打擊涉及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生態資源的刑事犯罪。2024年,經省委編辦批復同意,海珠區法院生態城法庭更名為海珠濕地人民法庭(環境資源法庭),創新性推出生態環境法律風險提示等多項機制。 2018年,廣州市出臺《廣州市濕地保護規定》,以專章保護形式,列出10條條款對海珠濕地實施永久保護,同時還劃定生態控制線,避免濕地再被城市建設“蠶食”。 2023年,海珠區檢察院在廣州市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成立全省首個國家濕地公園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與海珠濕地建立“雙員互聘”機制,在聘請海珠區林業和濕地管理局業務骨干兼任檢察官特別助理的同時,安排檢察官兼任海珠濕地生態監督員。 “我們定期在海珠濕地周邊巡查,發現污染行為會通過向行政機關磋商以及發出檢察建議等方式,盡快制止生態破壞,維護公共利益。”兼任海珠濕地生態監督員的海珠區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三級高級檢察官董小俐說。 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海珠濕地濕地率從54.8%提升至79.4%,獲得聯合國人居署、國際濕地公約等國際組織高度評價,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的國家濕地公園。 修復為要,推陳出新 海珠濕地位于珠江潮汐河網地區,是典型的感潮河網。為修復濕地環境,海珠區啟動建設了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海珠湖項目,與石榴崗河、大圍涌、大塘涌、上沖涌、楊灣涌、西碌涌相交匯,貫通海珠東南部39條河涌,利用珠江自然潮汐動力恢復潮間帶水文過程——漲潮引水,為果林提供新鮮水源,改善濕地水環境;落潮排水,豐沛的活水經濕地凈化后回流珠江。 在邊界及內部道路區域搭建雨水花園、生物溝等水敏性小微濕地;利用果樹枯枝、朽木等搭建生態塔、“昆蟲旅館”……在建設過程中,海珠濕地秉承“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態、微改造、少干預”的理念,實施一系列濕地修復與保護措施,使得區域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區域植物從294種增加到835種,鳥類從72種增加到198種,昆蟲從42種提升至832種。2021、2022年先后發現全球新物種海珠斯螢葉甲、海珠琺軸甲。 此外,近年來,海珠區還在全流域打響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投資4.88億元開展城中村截污納管工程,并對海珠濕地實施水生態治理,通過“硬件+生態修復”提升方式,濕地內的水質凈化至Ⅲ類,部分指標達到Ⅱ類和Ⅰ類標準。 “兩山”轉化,綠里淘金 海珠濕地堅守了“綠水青山”,也引來了“金山銀山”。近年來,海珠濕地探索創新“濕地+文旅”品牌,以“一季一特色,全年皆精彩”為目標,串聯迎春花市、元宵晚會等四季主題活動,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濕地生態旅游蓬勃發展,每年接待游客過千萬人次,拉動園區內消費達數百萬元。 海珠濕地優質的生態環境提升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帶動形成環海珠濕地高質量發展帶,形成吸引高端企業和人才落戶的“虹吸效應”:吸引了30個人工智能產業重點載體、4個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園、30家省級大數據骨干企業、13家省級人工智能骨干企業在周邊匯聚;以騰訊、阿里巴巴等領軍企業為核心的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吸引總投資額達867億元。2024年,海珠濕地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依托28.9平方公里外圍圈層,打造環海珠濕地生態價值圈,力爭最大限度落實生態價值外溢和轉化。 俯瞰海珠濕地,猶如一幅生命圖景鐫刻在繁華都市間,呈現了通江達海、水清魚躍、鳥語花香的美好濕地景象。廣州新中軸在濕地穿越而過,琶洲國際會展與濕地內千年商埠黃埔古港交相輝映,新地標廣州塔在湖面倒影搖曳,CBD霓虹在林間閃爍光華。這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