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0日,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聯合出臺71號文件,發函要求做好“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工作,拉開了“保護地大調整”的序幕。文件詳見附一。
自然保護區即將率先開始大調整。公眾熟悉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等,作為自然公園歸類于自然保護地,都將同步參與大調整。最直接的調整是,所有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均將規范地改名為森林自然公園、濕地自然公園和風景自然公園等。
一、三個規范的精神實質
保護地(含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區、保護區等)領導和員工,要吃透三個規范的精神,理智地認識到:我國現有的自然保護區都是基于地方申請設立的,頂層設計不夠,調整將會從宏觀和大局的層面展開,可能會與地方的愿望和思路存在一定的差距。
1.規范考評。文件要求:“以生物多樣性評估為基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每處保護地都將接受考評,作為調整的依據。調整結束后,科學考評將常態化,檢查保護地發揮保護作用的情況,檢查領導班子履行保護職責的情況。
2.規范分類。保護地分類為國家公園、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經評估后,保護區可能轉為自然公園,自然公園也可能轉為保護區。
3.規范分級。保護地分級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經評估后,可能升級,也可能降級。
二、八類指標的內涵
“科學評價體系”將由龐大的指標體系構成,以將來發布的正式文件為準。依據國際公約、國家法律和方針政策,以下八個方面體現了各保護地領導和一線保護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體現了保護地的軟實力,需要重點關注。
1.領導重視。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規劃、實踐、宣教、科研,領導說過哪些話?做過哪些事?是否有會議紀要?是否在主管部委行業網站上宣傳報道?
2.機構健全。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否設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是否設立辦事機構?是否建立各部門處室之間的協調機制?
3.家底清楚。本保護地有多少動物、多少植物?是否有完整列表?是否可以讓公眾通過電腦、手機查詢?是否介紹每個物種的門、綱、目、科、屬、種?
4.監測到位。除了日常巡護,是否使用圖片、文字兩種手段對動物、植物從科學、藝術和文學三個角度進行全方位描述?是否建立一支包括物種觀察員、物種攝影師和物種通訊員的自然記錄隊伍?
5.宣傳護航。對于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是否做到輿論先行?是否對員工進行培訓、對公眾進行教育?是否建立一支包括信息員、通訊員和攝影通訊員的官方報道隊伍?是否按照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體學習精神建立“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工作機制?
6.公眾參與。是否建立一支包括綠色傳播志愿者、攝友和筆友的公眾參與隊伍?開展了哪些活動?有哪些成效?有沒有留存于保護地資料庫?有沒有留存于行業平臺數據庫?
7.制度完備。是否對科研巡護人員建立考評體系?是否對宣教隊伍(包括自然記錄隊伍、官方報道隊伍和公眾參與隊伍)建立考評體系?措施是否得力、辦法是否兌現?是否總結、分享他們的經驗?是否對他們的付出進行表彰和激勵?
8.保護有力。保護對象(自然公園屬于自然保護地,也要明確保護對象,體現“保護優先”原則)是什么?采取了哪些保護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遇到了哪些困難?經驗和教訓是否形成文字材料?是否通過行業網站分享交流?
三、調整期工作安排
“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焦點任務,所有保護地都要認真學習“71號文件”,早做準備,安排好三項工作。
1.減少扣分項。在“科學評價體系”公布前,要提前準備,扎扎實實開展“查漏項、補短板”工作。“八類指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優先自查。同時,要認真學習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以及生態環境部的相關文件,對照中央精神和專業要求自查。——不涉及分類、分級調整的保護地,特別是工作成績突出的保護地,也要高度重視這次“保護地大調整”,因為大調整就是保護地的“進京大趕考”,所有保護地都要納入“科學評價體系”,要考核所有指標,而不僅僅是體現成績和亮點的單項指標。
2.固化已有成績。固化成績的方式,一是會議、活動的紀要留痕,二是主管部委行業網站上的宣傳留痕。不能陷入留痕形式主義,但科學的留痕管理是必要的,否則在考核中就會缺項。
3.講好保護地故事。同樣的資源條件,故事敘述的結構不一樣,敘述方法不一樣,敘述內容不一樣,對保護地的評估,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保護地要集中全體員工的智慧,特別是要注意借用外腦,借用大數據,創造性地設計故事劇本,突出保護地的資源特點,突出保護人的奉獻、成績和亮點,為保護地的生存、發展贏得新機會。
以整合優化為主題的大調整,涉及到保護地的定位,涉及到保護人的前途,也涉及到對領導班子履職情況的評價,保護地工作者要認真學習“71號文件”,組織內部員工和外部專家研究討論,按照文件要求精神進行精心準備,做好前期工作,確保在調整期間自然保護的職責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
附一:《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自然資函〔2020〕71號)》系非涉密內部文件,可按照程序從正式渠道獲取。
附二:《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
附三:《保護地的三項硬任務》
附四:《生多主流化的宣傳內容》
附五:地方貫徹落實情況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