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見過
以下這些表情包
它已經成為
網友們的“精神替身”
loopy表情包 圖片整理自網絡
沒錯
它就是
表情包屆的新“頂流”
露比(loopy)
但它的原型在現實中
可沒有“頂流”的待遇
甚至還要看臉色行事
loopy的原型是什么?
在動畫中,loopy的原型是一只害羞的河貍,生活在一根挖空的樹干里。而在現實世界中,河貍也喜歡木質材料,它們會用鋒利的牙齒咬斷樹木和其他植被,除了當做食物享用之外,也會用來建造水壩和家園,其建造能力在哺乳動物中屬于天花板級別,也被譽為“自然界水壩工程師”。
圖源Istock/Dan Pepper
染色的大門牙
河貍科屬于嚙齒目下的河貍亞目,現今河貍科下僅存一個河貍屬,該屬包括歐亞河貍和美洲河貍兩種。
左邊是美洲河貍,右邊是歐亞河貍 圖源Gilles Delhaye
1758年,分類學大師卡爾·林奈創造了河貍的學名:castor,以及歐亞河貍的種名C.fiber。而美洲河貍的種名C. canadensis由德國動物學家海因里希·庫爾在1820年創造。
雖然喚作不同的名稱,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它倆之間是各自獨立的物種還是亞種關系,直到通過染色體檢查發現,歐亞河貍有48條染色體,而美洲河貍只有40條,染色體差異阻止了兩個物種的牽手。
進一步的地理線索也揭示了歐亞河貍與美洲河貍的關系,約800萬年前,原本生活在歐亞大陸的一批河貍從白令海峽遷徙到了美洲,并在這片大陸上定居,自此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上的河貍家族也分道揚鑣。
吃點“樹”條 圖源california
相較于美洲河貍,歐亞河貍的頭骨更長,鼻骨部分呈現出更明顯的三角形開口,它們的皮毛顏色更淺,體長更短。
歐亞河貍 圖源Hangsna
相較于美洲河貍,歐亞河貍的頭骨更長,鼻骨部分呈現出更明顯的三角形開口,它們的皮毛顏色更淺,體長更短。
歐亞河貍 圖源Hangsna
在現存的嚙齒類動物中,除了水豚外,體型第二大的就是河貍了,它們的身長在110cm-170cm之間(包括尾巴),身高可達60cm,體重11~30kg,看上去如同一只放大版的“耗子”,但與水豚一樣,這種“大耗子”看上去還……怪可愛的。
河貍一大顯著特征是它們的四顆大門牙,因為其牙釉質中含有鐵化合物,不僅更耐酸蝕,也足夠堅硬可以用來啃斷樹木。
河貍的門牙,這亮眼的橙紅色就是鐵元素賦予的 圖源Megan Fellman
它們的門牙使用起來就像木工師傅的鑿子,能把粗壯的大樹一點一點削成小細桿,最后再向風借一點力,大樹便轟然倒地。
大樹在河貍與風的合作中倒下 圖源bbc
作為一種半水生生物,河貍在陸地上的動作略顯笨拙,但在水中則“溜”的飛起,河貍的后爪指間有蹼,通過后肢交錯推動,在水下游泳時速度可達8km/h,能夠輕松逃脫熊、狼等天敵的追捕。
“游泳健將”河貍 圖源bbc
而為了在水中過得更安全且自在,河貍還掌握了建造水壩的技藝來防范天敵。
想建水壩? 得看河的“心情”
每一只即將成年的河貍都要面臨一個巨大的考驗:建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對于剛脫離家庭,野生經驗尚不充足的新手河貍來說,這個小窩不僅關乎它自己的生存,也是吸引未來伴侶有力的籌碼。
要建家就必須得建“壩”,這是河貍家族千萬年來不變的祖訓。在壩的選址上,河貍一般有兩點要求,首先得要有水,這是為了方便河貍遇到危險時迅速逃到水中,其次是要有樹林,能為它們提供食物和建筑材料。
站在水中取食的河貍,安全感滿滿 圖源bbc
一般來說,河流沿岸是河貍最常見的定居點(從名字也可以看出來),因為河流兩邊大多會生長豐沛的水草和樹林。
而在河流上建造水壩,講究順應天意,如果河水大漲、水流湍急,說明此時河流處于豐水期,水流中蘊含著洶涌的能量,很容易沖毀在建中的水壩。
被大水沖毀的水壩 圖源bbc
因此建造前河貍也會鑒定河流的“情緒”,選擇在河水不那么湍急的時候開工。首先河貍會咬斷大顆的樹木作為基底,然后用牙齒咬下較小的樹枝拖到基底的位置,隨著一根根樹枝被疊放在一起,水壩的雛形開始顯現。
使用樹枝壘起的水壩 圖源bbc
下一步就是對水壩進行加固。此時它們靈活的前肢發揮了重要作用,河貍的前肢可以搬運河底的石塊壓在樹枝上,還能捧來泥土對縫隙進行加固,經過數天的勞作,水壩最終建成。
搬運石頭來鞏固水壩 圖源見水印
建好的水壩可以減緩河水的流速,從而聚集更多的水,使其變成一個小池塘。而河貍的家就建在小池塘中或者岸邊,由樹枝、草、泥土和苔蘚混合建成,通向小屋的幾個洞口都隱藏在水中,由于池塘中的水足夠深,這樣就可以躲避陸地捕食者的追擊。
河貍小屋 圖源slice
同時,隨著河水漫出河道,覆蓋到岸邊的樹林,使得河貍得以更安全地接近其食物來源,另外在池塘之下,河貍還建立了發達的運河網絡,連通著水壩、家和食物儲藏室,有助于它們將食物或材料運送到對應的地方。
水下的通道 圖源bbc
河貍建造的水壩不僅有利于自身,由小池塘演變而來的濕地對于一些鳥類和哺乳動物也是很好的棲息地,不過這種行為(咬樹和建水壩)卻干擾了部分地區人們對土地的利用。
圖源bbc
歷史上,北美洲的河貍數量一度達到六千萬,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數量銳減至1000萬,這其中除了因“違建”水壩而遭到人類獵殺之外,河貍的毛皮、腺體也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因此也被當地居民、皮草獵人大肆狩獵。
所幸,隨著環保理念的興起,對河貍產物的需求逐步消失,大規模捕殺河貍的情況也不復存在,如今在美洲地區,河貍正繼續建設著自己的家園。
沒想到“頂流”在現實中
也得看臉色行事
但河貍的建造能力
不得不夸
不愧是
“自然界水壩工程師”呀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