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二十年,于歷史長河不過一瞬之光,但對于一家發源于民間的公益組織,卻是由細微種子至茁壯勁草的蛻變歷程。2004-2024,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20周年,作為中國第一個由企業家為主體的環保公益機構,我們看到,在20年發展中,企業家們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其影響力、號召力,以及鏈接資源的能力,解決了一些社會問題。
值此20周年之際,長期關注環保及公益領域、關注阿拉善SEE的資深媒體伙伴,以第三方視角,觀察2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公益行業規范化,尤其全球環保聲浪背景下,阿拉善SEE這一聚合600位會員的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的成長歷程和所帶來的探索和示范;以及透過項目運營、籌款傳播等多個維度,觀察企業家對于環保本身及公益治理的思考、動機、邏輯與行為方式。本專題系列文章在鳳凰網公益頻道集結刊發,獲授權轉載。
縱觀二十年間阿拉善SEE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公眾對機構認知的演變曲線,不難發現,前十年,“創始人影響力”的企業家標簽,讓“阿拉善SEE”在企業家圈層及公益行業均充滿辨識度(如一眾創始發起人,歷任會長等)。后十年,隨著全球環保發展趨勢、熱點話題以及機構自身如環保單元(環保項目中心及發起的基金會)的快步發展,讓阿拉善SEE的敘事觸點多元化、輸出方式精細化。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面對多元化、多層次的意識形態,阿拉善SEE更專注于激發全社會對環保問題的深入思考。通過吸引更多廣泛且年輕化的公眾群體積極參與,阿拉善SEE力求在“人人皆可參與公益”的新時代,為環保公益領域中的公眾參與和互動寫下生動注腳,推動社會共同為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音樂讓心凝聚
締造商業價值的企業家群體投身環保公益,已然自帶話題和流量。一定程度上,在企業家大佬光環的加持下,從阿拉善SEE的發起與成立,成為推動中國企業家承擔生態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價值觀認同下的聚合。
馮侖是阿拉善SEE第四任會長,其履職時間是2012-2013年,用他的話說:此間很長一段時間,阿拉善SEE的品牌影響力尚局限在企業家的“小圈子里”。從第四屆治理團隊開始,阿拉善SEE開始品牌化運營,不僅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推介阿拉善SEE,而且“利用”明星級企業家造勢,帶動公眾對阿拉善SEE的了解和認知。
履職會長期間,馮侖邀請音樂人張亞東專門為阿拉善SEE創作了一首會歌《You Will See》,意在讓阿拉善SEE的識別系統更清晰,“歌一響,大家就知道是阿拉善SEE了”。
成曲十余年來,《You Will See》已經成為阿拉善SEE重要的文化符號,在各種場景,尤其是選舉會議、會員大會等場合中,全體起立齊唱會歌,是會議開場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成為紀念與傳承初心的重要方式。“我親愛的朋友請你相信,再小的努力也有意義……終會有一天,理想全部都實現”,每次吟唱,現場的企業家會員們動容不已。
用音樂的形式傳播環保公益理念,是阿拉善SEE賦予環保公益有效且重要的敘事形式之一。也正是通過音樂這種介質,讓阿拉善SEE逐漸拓展到企業家圈層之外,走進更廣泛的公眾視野。
2015年12月,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譚維維一首《給你一點顏色》用最真實的感受,最樸實的語言,將大氣污染的環保問題,以音樂的新式傳遞給觀眾,此曲當場獲得冠軍。2016年猴年春晚舞臺上,譚維維和華陰老腔藝人表演了《華陰老腔一聲喊》,以華陰老腔與流行搖滾的完美結合,在23個歌舞類節目中,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
春節期間,譚維維連同她這首歌,在阿拉善SEE會員群引發熱烈討論。企業家們認為,結合藝人自身對環保的關注以及春晚熱度,是不是可以邀請她為梭梭唱首歌。彼時,SEE基金會正式升級為公募不久,如何帶動更多元化的公眾籌款,是亟需突破和解決的問題。作為阿拉善SEE標志性項目之一的“一億棵梭梭”項目,此時也已在互聯網公益平臺上線募捐。
在阿拉善SEE會員的引薦下,譚維維應邀成為“一億棵梭梭、給時間一點綠色”公益大使,身體力行地為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沙漠帶來“一點顏色”。通過雙方的策劃與日夜討論,譚維維團隊為與阿拉善SEE達成一致,打造一首環保主題曲。2016年5月,譚維維團隊赴內蒙古阿拉善荒漠地區拍攝主題曲《萬物有靈》MV,與志愿者一同種植梭梭,用音樂的力量影響更多人關注環保。
6月28日,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項目量身打造的主題曲《萬物有靈》MV在全網35家電臺同步首發。譚維維獨特且富有感染力的演唱風格,唱出了萬物生靈對生機的渴望,完美詮釋了環保主題與公益情感的合二為一。
可以說,這是互聯網熱潮之前,阿拉善SEE發揮企業家資源優勢,撬動藝人能量,尤其是通過極具穿透力的音樂符號,傳遞企業家群體對于環保公益最早期的社會情感,也成為阿拉善SEE鏈接公眾情感行之有效的倡導方式。
此后,借助世界環境日的主題,通過“人與自然”為主題的戶外大型音樂會的形式,輸出公益文化、帶動公眾參與,阿拉善SEE進行了演進式的嘗試。早在2014年6月,正值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10周年,在北京朝陽公園樹蔭環抱的空地上,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聯袂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為聽眾獻上了一場“聆聽自然”北京夏季森林交響音樂會。
正如譚盾所說, “讓人們聽水在歌唱,聽鳥在歌唱,聽大地的聲音,聽我們復活的夢想”,讓音樂為大自然代言。自2019年起,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攜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及其他合作伙伴,于每年世界環境日所在月份共同舉辦“西山森林音樂會”。該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公眾的環保參與度,還贏得了政府的高度認可,實現了從最初的政府合作嘗試到成為官方標志性活動的華麗轉身。
西山森林音樂會
通過音樂與自然的和諧共鳴,傳遞環保理念,持續擴大影響力,這種推動阿拉善SEE環保公益品牌持續破圈的方式,也喚醒了更多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心中對于大自然的美好祝愿。
架橋促進跨界融合
除了上述以音樂為載體的方式,阿拉善SEE歷屆治理團隊及會員們,通過發揮企業家資源,帶動文藝界、娛樂界等各圈層的力量,為機構的品牌和項目的傳播持續加持。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會化網絡平臺不斷涌現,在“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的新媒體時代,阿拉善SEE不斷創新敘事手段,利用各種新興媒體及平臺,通過跨界、融合與協同,與公眾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系與互動,讓公益敘事形式更加多元。
2023年2月履任的第九屆治理團隊任期,適逢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20周年。在此重大節點,治理團隊成員不停思考,如何讓阿拉善SEE的環保故事更加出圈。
2024年初,第九屆治理團隊決定,把舉辦十屆的“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論”升級為“氣候周”。6月6日至9日,阿拉善SEE在不同城市、不同場所舉辦各類活動超70場次,線上線上超400萬人次直接關注與參與,以更大的容量,聯合各界,倡導氣候行動參與的多元化;同時,更傳遞和擴散了阿拉善SEE的品牌文化與使命價值。
2012年,阿拉善SEE就創辦了“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論壇”,打造政府、專家、企業、行業伙伴、媒體、公眾等多方參與互動的交流平臺,“升級為氣候周,更是在當前邁向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時代,與世界同步,迎接歷史性的機遇與挑戰。”第九任會長周洲在氣候周開幕上致辭時如是表示。
可以理解為,在“氣候變化”這個當前全球最受關注的環保話題之下,以跨時空的方式,聯動各界力量的參與,對阿拉善SEE的機構形象而言,是一次不容小覷的展示與放大。這也是隨著中國“3060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以及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熱點之下,阿拉善SEE打開更廣泛的敘事視角。
周洲會長在氣候周開幕式現場致辭
氣候周開幕當天,聯合國環境署科學政策和商業論壇全球秘書處發來書面賀信表示:“阿拉善SEE以‘全民參與·創新驅動·綠色未來’為主題的首次氣候周活動標志著重要的里程碑,反映了促進可持續社會經濟發展和促進綠色轉型的共同目標,為開啟對話和共建合作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讓青年人與年輕人交流
懂“流量”,懂“情緒”,是阿拉善SEE第九屆治理團隊在環保公益的敘事構建方面,打出的兩張“硬牌”。第九屆治理團隊履職第二年,阿拉善SEE聯合哇唧唧哇娛樂公司出品了一檔明星紀實環保公益紀錄片《追光者》。節目邀請多位明星藝人擔任影像制作人,深入實地了解生態環境與保護現狀,并與當地工作人員及志愿者踐行環保公益,通過藝人將目光聚焦于環保踐行者,推動環保工作具象化。
紀錄片中,藝人從“環保小白”到“我要行動”轉變的帶入視角和真誠態度、走心思考,成就了一種特殊的魅力,也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了解公益環保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而更深切地理解一線環保人堅持的意義與努力的價值。
明星紀實環保紀錄片《追光者》點映會現場
2024年11月30日,《追光者》之《挖開沙漠的重量》榮獲2024中國公益映像節年度最高獎項“金蝴蝶獎”;《撿起海洋的心臟》榮獲“公益組織類優秀作品獎”。這是該紀錄片在國內首個國家級原創公益影片展示平臺上,獲得了極大的認可和肯定。
呂曦理事出席典禮并在圓桌沙龍環節分享創作歷程
“看見‘光’,成為‘光’”,業內媒體對該紀錄片影響力的評價切中肯綮。也可以看出,將環保意識如何轉化為實際行動,是第九屆治理團隊不斷探究的方向,這也是“催化”的另一要義。
同時,本屆治理團隊也特別強調影像之于傳播環保理念和記錄環境變遷的重要作用,如借力于《雪豹》等環保主題影片發行、上映,攜手大學生電影節設置“重新發現計劃”環保影像特別單元,希冀通過影像,激發更多電影受眾人群的環保意識和參與熱情,提升機構形象。
相對于以往在環保節點,通過鏈接明星藝人參與、網絡達人直播等碎片化的信息輸送方式,到全方位、系統化的廣泛鏈接,帶動年輕公眾對于環保議題的認知與參與度,使公益行動更加貼近人心,更具影響力和感染力。與此同時,阿拉善SEE正逐步讓機構的品牌文化建設提升到戰略層面。
實際上,經過近20年的發展,阿拉善SEE的機構、品牌、項目非常之多,關系錯綜復雜。2023年,阿拉善SEE對機構整個品牌體系進行梳理,適時推出機構IP“善仔”。在阿拉善SEE理事、品牌戰略負責人呂曦看來,“阿拉善SEE本身也正在逐步走向社會化、公眾化。如果協會每一次活動、項目的宣傳都是單個點的輸出,會被大量信息淹沒。”
“善仔”名字源于阿拉善SEE的縮寫,更源于“上善若水”,寓意人與人、人與自然和善相處
“阿拉善SEE希望,用‘善仔’擬人化的IP形象,串聯起以往對公眾碎片化的信息輸出,進而進行品牌資產的沉淀,統一認知。也讓公益敘事更加具象,更飽含溫度。”呂曦說。同時,圍繞善仔開發一系列面向更廣泛公眾、商業化的周邊產品,讓公益釋放出更多元化的內涵。
顯而易見,在持續的催化和輸出過程中,讓阿拉善SEE這個企業家環保組織的公益敘事,轉向更具有公眾共鳴和參與感的方向,也更具有人文溫度。無論是上述溫暖的、娛樂的、潮流的敘事方式,最后的落點都是回歸到人性的最本真層面——推動公益的參與更加多元化、人性化、高效化。在此過程中,阿拉善SEE也特別強調各方彼此間的信任、合作,和所有關注環保的人們共同聚合能量,創造出具有現實意義的美好印記。
撰文:古月胡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