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札記??230(詩意物種??3)
蒺藜花
11.13.在陜西潼關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邊界處,是下午雨中,遇見了海棠二度開花。實際上,早上天陰,還未下雨,我在停車的路口,已先發現了蒺藜花開。其花期應在夏天,也是二度開花,但沒見到果實。
蒺藜是有刺的,這說的就是蒺藜那極有特點的分果:5瓣分果,長短刺各1對,遠比蒼耳的錐形堅硬喙看著有殺傷力。盛唐王維(約 693年-761年)《老將行》一詩寫有撒布的鐵蒺藜地面障礙物:“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而魯迅先生1927年寫下的戰斗雜文《答有恒先生》(后收入雜文集《而已集》)中有名句:“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得刺”。讓我們對蒺藜有刺記憶更為深刻。
那天,見到了冬天的海棠。第二天(11.14.)返回途中,我又特地路過尋找了那株海棠樹,意外的是:不遠的旁邊另有4棵海棠都在開花,還有花朵清麗的西府海棠,讓我幸運地邂逅另一種“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但是,我還是覺得:蒺藜的小黃花在冬天陰沉的天空下,也是相當明媚燦爛的。
自古以來,詩人都以蒺藜指代艱苦年月、比喻讒(說別人的壞話)佞(nìng,諂諛)小人,如唐代李白(701-762年) 《送薛九被讒去魯》有蒺藜詩句:“梧桐生蒺藜,綠竹乏佳實”,以安慰朋友,以表示對社會不平的憤慨,如東方朔的“江離棄于窮巷兮,蒺藜蔓乎東廂〞,如劉向的“甘棠枯於豐草兮, 藜棘樹於中庭”。
那天,我突然想,古代文人墨客在夏天百花盛開時不會注意蒺藜那匍匐蔓延的小黃花。那時的大自然還是原生態,蒺藜還是廣袤土地上的優勢植物種,只有勞動人民才熱愛熟悉每一種植物,其實,早在漢代,蒺藜果作為中藥(名蒺藜子),已記載于《神農本草經》。
蒺藜,蒺藜科蒺藜屬1年生草本。
莖由基部多分枝,匍匐,平鋪地面,全株被絹毛。偶數羽狀復葉,小葉6-14對,對生,葉片矩圓形,基部稍偏斜,葉背被毛較密。花單生葉腋,黃色;萼片與花瓣均為5,雄雄10枚。果為具5個果瓣的分果,具棘刺和短硬毛,每瓣具長短刺各1對。背面有短硬毛和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沙地、荒坡、田間、河灘。常見于路邊、田野。耐旱耐瘠。種子繁殖。花朵、果實有一定觀賞性,但園林中很少應用。
然而,其嫩莖葉為優良飼草,牛、馬、羊和豬喜食。莖皮纖維可供造紙。種子含油11.63%,出油率8.5%,屬干性油,可代桐油供工業用。果實藥用,有小毒,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于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癥。民間以莖葉治癰腫、疥癬、風癢、鼻塞,根治打動牙痛,花研末用酒調敷治白癜風。果也作蒙藥用,補腎助陽、利尿消腫。
蒺藜科,我國有6屬,約30種,以西北地區分布最多,其中泡泡刺屬、霸王屬、駱駝蓬屬為荒漠地帶植被的主要成分。這應該是一科堅韌不拔的植物,包括蒺藜屬。
不過,也有詩人是尊重自然、尊重蒺藜的:
——柳宗元(773-819年)被貶永州后,寫有《田家三首》,“其三”描寫秋收后的農村:“古道饒(盛多)蒺藜,縈回古城曲(角落)。”
——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名句的唐朝李賀(790-816年)寫有《馬詩》23首,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我們從小熟悉“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而“其二”寫有蒺藜:“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這首詩通過駿馬在寒冬臘月里無草可食,饑腸轆轆,只能到白雪覆蓋的土里尋找草根,這時連草根都變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帶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表現了有志之士的窮苦困頓的遭遇和倔強不屈的性格。
時光荏苒,我已不再青春。但是,我還是要梗直地補充擴展先生的句子:種蒺藜者得刺,也得花,得藥材,得感悟。
蒺藜多生長在風大的曠野,故莖匍匐。人們生活的地方,其莖葉鮮嫩時,會被牲畜吃光,能繼續生殖生長結果的應該不多,所以它自我保護種子、繁衍后代的有刺果實,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春來羽葉新,花開自嬌嬈。
刺果貢駿馬,匐草也馳騁。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