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小姬蛙。 (楊劍煥供圖)
海南擬髭蟾。(資料圖)
海南湍蛙。(資料圖)
鸚哥嶺樹蛙。(資料圖)
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實習生 焦晴
鐵銹般褐色的外表,靈活的四爪,嬌小到只有23毫米大小的身軀,它們有時緊緊趴在巖石上,或者長時間蹲在枯枝樹葉間,伺機捕捉獵物。在生機勃勃,讓人眼花繚亂的自然界中,人們實在難以察覺到這種小動物的存在。這就是近期剛被科研團隊在海南島的熱帶雨林地區發現的“新朋友”——海南小姬蛙。
海南小姬蛙是如何被發現的?它有著什么樣的習性?人類應該如何保護這種小動物? 2021年3月18日,海南日報記者專訪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自然保育主任楊劍煥,了解他所在的科研團隊發現海南小姬蛙的故事,解開這位雨林“新朋友”的神秘面紗。
種源
2012年就曾發現
誤認為德力小姬蛙
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科研團隊,對于大多愛好自然的朋友而言并不陌生。作為一個推廣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環境教育的公益機構,該機構科研團隊常年穿梭在海南、廣東、香港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的山野森林和濕地海灣,致力于保護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
“海南小姬蛙最早于2012年就曾被發現,只是當時我們把它當成了小姬蛙屬中記錄最廣泛的德力小姬蛙。”楊劍煥說,2012年,他和團隊來海南進行野外調查時,就曾在鸚哥嶺地區發現該物種。后來,科研團隊到尖峰嶺、俄賢嶺等熱帶雨林地區進行調研時留意到,這種小姬蛙的形態其實與產地遠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德力小姬蛙有所不同。
緊接著,科研團隊采集標本,結合形態學及分子生物學證據分析,確認這種小姬蛙是海南島特有新種。“德力小姬蛙的體型比海南小姬蛙更為嬌小,最大只有20毫米,德力小姬蛙身上有幾條明顯的黑色條紋和斑紋,而海南小姬蛙沒有,這是他們形態上的區別。”楊劍煥說。
習性
與一般蛙類叫聲不同
喜食螞蟻和小昆蟲
據介紹,嘉道理中國保育科研團隊采集了海南小姬蛙雄性在自然界中求繁殖的聲音。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小動物的叫聲聽起來更類似于蟋蟀一樣細小尖長的聲音,與我們認為的蛙類“呱呱”的叫聲不同。在嬌小的海南小姬蛙身上,還有很多神秘的習性亟待揭秘。
楊劍煥介紹,目前科研團隊調研發現,海南小姬蛙的分布范圍較為廣泛。在俄賢嶺、尖峰嶺、鸚哥嶺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內的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等地區都發現過海南小姬蛙的蹤跡。海南小姬蛙出沒的地點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比如在海拔僅有160米的山區村邊的荒廢水田,到海拔高達1470米的森林間的積水坑中,都有發現它們的身影。”楊劍煥說。
海南小姬蛙常棲息于水田、水坑附近的泥窩、土坑或草叢中,喜食白蟻、小昆蟲等生物。雖然海南小姬蛙的活動分布范圍看起來很廣泛,但實際上人類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容易看到它們。“在雨季時期,通常是一場滂沱大雨后,海南小姬蛙會聚集在森林間的積水坑,或者村邊荒蕪的水田中,這時候雄性海南小姬蛙會以長而高音的鳴唱聲吸引異性。人類這時才能循著聲音找到它們的蹤影。”楊劍煥說。
保護
減少使用污染物
就是對其最大保護
楊劍煥介紹,除了在自然保護區范圍內,嘉道理的科研團隊還在保護區以外的低海拔適宜生存環境中找到海南小姬蛙。這些在保護區外的海南小姬蛙種群正面臨著因人類活動所帶來的棲息地喪失和污染等問題。因此,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科研團隊認為海南小姬蛙應屬易危物種。
“海南小姬蛙相對于其他蛙類,對人類行為活動會更為敏感。”楊劍煥說,在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海南小姬蛙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是自然保護區外的海南小姬蛙可能與人類的活動區域有重疊,會受到人類行為干擾。希望當地居民在一些農作物種植區、溪流區域盡量少使用農藥等污染物,這樣減少對濕地、溪流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海南小姬蛙,以及其他的兩棲動物、水生生物也是一種保護。
據介紹,小姬蛙屬動物分布十分廣泛,目前已記載于印度東北部、中國南部、東南亞大陸和印尼蘇門答臘島。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