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至今的兩年多里,中國在新冠疫情的防控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就本身當然是值得稱道的,但一直以來,很少有人將這種成就進行量化。
在動態清零、靜態生活、居家辦公、方艙速度、分區隔離的一系列防控政策落實的過程中,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極少有經濟學家拿出可驗證的參考公式,并給出這些成就的數字化版本。
幾天前,清華大學的李稻葵教授用專業視角和精細數據進行分析,用非常具有創建性的公式推導出了一個量化結論:中國過去兩年的防疫,相當于讓每個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增加了十天。
按照美國公布的死亡人數推算,假如中國沒有做好防疫工作,過去兩年將有400萬人因新冠病逝。
400萬×10年(死亡人數平均減少壽命)×365天÷14億≈10(天)
故此,過去兩年的抗疫成果,平均到每個人,每年可以增壽5天,兩年共10天。
關于“兩年防疫增壽十天”的測算方法是否精確,是否合理,那是經濟學家與數學公式之間的問題,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不需要數據,他們只有最直觀的、最現實的生活感受。
01 年輕的一年,無法用金錢測度數
前一段時間,有一句話突然火了: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了三年。
疫情防控的兩年多里,那些無法離開校園進行社會實踐、遠離了社會大學的年輕人,那些為了養家糊口隨時準備出門打拼為卻被隔離在家中寸步難行的中年人,他們的生命長度如何測算?
疫情防控期間,學校的教學節奏都被打亂了,青少年本應每天有規律地來到課堂聽講,與老師同學交流,放學后有條不紊的完成課后作業。
大量學校正在采用網絡授課的教學模式,對于特別需要師生互動的青少年教育體系而言,長此以往,教學質量何以保障?
學習專注力和沉浸感的缺失,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人才培育體系的整體滑坡,這種影響不會立即顯現。幾年后,當這批疫情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進入社會后,面對國際科技人才的激烈競爭,中國如何應對?
我認識的一家創業公司里,有上百名90后的年輕員工,這些處在黃金年齡的勞動力,本可以在工作時間內產出更多價值,但現在只能居家辦公。
居家辦公對于一部分工作內容還算適用,但對于更多企業來講,極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最近的工作日里,常能看到人們相約爬山越野露營,到公園里劃船,去湖邊燒烤……沒有人工作,長此以往,企業生存難以為繼。
一邊是企業無法開工沒有生產經營效益,另一邊是勞動力只能拿到最低工資標準的生活保障而變得游手好閑,虛度時光,他們的生命,又當如何測算?
我理解,李教授的測算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是對祖國的一片真情,也是對人民的一片赤誠,更是基于自己專業身份的一種表達。
但是,現實中正在發生的很多情況,其實也很有必要被納入到這種測算的考量指標之中。
據我所知,很多小城市正在采取“預防式封城”的防疫策略,即在本域沒有疫情感染病例,但臨域出現病例,哪怕只是個位數的病例之后,本域立即采取全域居民靜態生活,全域核酸檢測,全域只出不進的防疫策略。
當一座城市中沒有人生產勞動,沒有企業創造價值,接下來,我們將如何測算現實中的經濟數據呢?
02 生命的維度不僅限于時間長短
每天有24小時,在常態的生活環境下,一個成年人大概有10個小時是處在工作和通勤狀態下的,他是可以產生價值的。
有些人的工作就是要長期頻繁出差,但現在的情況是,或者不出差,那就沒有收入,或者出差,隨之而來的風險是,到了外地很可能先要隔離14天,在最理想情況下,工作完成后,可以返城。更糟糕的情況是,很多人“有去無回”,滯留在外地無法開展正常業務。
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過程中,部分城市的醫院在患者收治時采用過于嚴苛的收治標準,導致病患因未能及時就醫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這些都是疫情防控過程中發生的次生災害,希望經濟學家也能將這些情況考慮到測算公式中。
疫情持續不減,除了對于人們的生活秩序、工作節奏造成影響之外,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狀態。自從大流行時代以來,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疫情在不知不覺對人類造成負面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數據,疫情導致2020年抑郁癥患病率增加約0.53億,增加幅度約27.6%。焦慮癥患病率增加了約0.76億,增加幅度約25.6%。
疫情之后,青少年自殺率是正常年份的二到三倍。所以從災難的角度來說,新冠疫情肯定是歷史上人類受到影響最大的一次。
在這樣巨大體量的災難面前,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并不是一個非常容易回答的問題。
我想,生命的意義有很多種,生命是由多維要素構成的,而不應陷于時間的單維邏輯之中。
科學家、經濟學家的視角更加理性客觀,但疫情之下最直觀的生命體驗是無法簡單地用數字換算。
李教授的“平均算法”中可能還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細節。生命科學與經濟學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學術領域,生命在微觀上是不可能被平均分配的。
03 寫在最后
如果可以選擇,你是愿意為自己的生命多添十日,還是愿意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事業與美好的生活中?
生命,從來就不是一道算術題,也不是一道選擇題,更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判斷題。
生命的課題,無人能解,唯有自知。
愿疫情早日結束,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作者為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 ,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