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不去過去的樣子了。”
這句話出現在愛情小說之中固然令人傷感,但給人帶來的震撼,卻遠遠不如出現在現實中,出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的口中。
昨天,英國各大媒體,都將同一條新聞放在了醒目的位置:
“新冠病毒將永遠與我們共存,永遠。”
還記得1月30日的時候,張文宏醫生曾經站出來,分析過三個抗疫的結果。
疫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的結局可能有三個。第一個結局,是“完全勝利”。即2-3個月內,所有的病人都得到良好治療,全國疫情得到控制。第二個結局,是“長期焦灼”。即所有疫情得到控制、病例數溫和增長,但在可控中。整個過程非常長,拖到半年甚至一年,就像當年的非典一樣。第三個結局,是“完全失敗”。2009年墨西哥豬流感蔓延全球,美國幾百萬人感染,如果對新的病原體不加控制,就會如此。
現在再回看1月份的視頻,恍如隔世。
那個時候,即使是最頂級的專業醫生,也沒有想到過這個病毒會進入第四種結局……
整個世界,因為這一場疫情,被完全撕裂。
中國抗疫基本完全成功,在3個月內將病例牢牢地壓下,即使偶爾再出現一兩例,也是立刻發現、處置、并在短期內控制住。
歐洲抗疫進入長期焦灼,疫情仍在蔓延,但政府將病例數控制在了醫院能夠應對的溫和增長中,沒有影響到人們的正常工作生活。
而美國……我們原本認為醫療資源最發達的國家,卻是“完全失敗”,幾百萬人感染,將病毒推向了新的高度。
對于全世界的人類來說,毫無疑問,我們抗疫失敗了。
我們并不驚訝,因為全人類在這半年中,都一點點、一點點地看著它發展過來,看著它從一萬,變成十萬,變成百萬,變成千萬,走向這個結果。
但當世界衛生組織,和眾多科學家一起承認這個事實的時候,我們依然會感覺到一些難言的傷感。
我們會長期保持現狀。
口罩會成為人類的好朋友,成為公共場合的必備物品。
我們會一直測量體溫,記錄行程數據,隨時關注可能出現的疫情病例。
電影院、劇場的隔空坐還會繼續持續,運動賽、演唱會等大型活動也會少得多。
高校的封閉式管理可能還要持續,食堂澡堂的時段都要預約,甚至還會繼續網課。
遠程辦公會更加普及,人和人的接觸會變少,社交距離會持續。
這樣的日子,會慢慢變好,但還會持續很久、很久……
在之前,我們一直盼望著的是——等疫苗研制出來,我們就無須再小心翼翼。
但昨天,世界衛生組織表示:
“疫苗將是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重要工具,但它不能自行結束新冠大流行,也不能保證科學家會找到疫苗。”
“有疫苗不一定行,沒有疫苗萬萬不行。”
即使現在人類的醫學技術已經高度發達,但仍然無法保證科學家一定能夠在短期內找到有效疫苗。
而且,就算疫苗出現,世界也無法立刻結束新冠大流行。
如果想要疫苗實現全方位保護,需要一個地區內95%的人都接種疫苗。
但你要知道,這一點,或許中國能做到,或許北歐能做到……但其他地區呢?
麻疹疫苗在1963年就已經推廣普及,但一直到去年4月,美國還有大面積爆發的麻疹病毒——因為反疫苗人士太多,接種率不夠。
而另一方面,就算沒有反疫苗人士的存在,也有一些地區會因為條件不足無法覆蓋到所有人群。
連食物和飲用水都無法保證的貧困地區,那些戰火紛飛、連醫院都已經炸沒了的戰亂地區……
新冠疫苗一推出就讓全世界立刻接種,實現的可能性,和新冠明天早上突然就奇跡消失差不多。
而另一方面,就算真的推出疫苗,因為新冠的特殊性,也不一定能夠完全防控。
人類的確曾經有過勝利案例:我們死死地壓住了天花,讓它成為歷史。
但新冠與天花不同,天花是十分穩定的雙鏈DNA病毒,幾乎不可能變異;而新冠是RNA病毒,變異就像呼吸一樣正常。
新冠病毒也許會更像流感——這么多年,依然不停有新型流感出現。流感每年冬春都會出現,每年都會變異,每年都在傳播,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或者說,流感,就是人類一場已經失敗的、與病毒的戰爭。
我們與流感共存,并將一直共存下去……
就像,我們以后,也要和新冠一起共存下去一樣。
從二戰結束以來,人類沒有再出現世界范圍的天災人禍,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在努力發展、互相合作,科技在進步,生活在越來越好……
這是一個太過難得的時期,甚至讓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習慣了,覺得“世界當然會一直進步”。
但新冠病毒的出現,蔓延,共存,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原來不是這樣的。
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日前警告說,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1億人重新陷入極端貧困。
即,每日生活費不足1.25美元,一個月生活費不足240元人民幣。
聯合國警告說,新冠疫情或導致饑荒,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加倍。
新冠成為糧食危機的催化劑,那些本來就在饑荒邊緣的人口,陷入了更嚴重的危機。
“如果聯合國糧食署不伸出援手,每天都會餓死30萬人。”
這并不是因為全球糧食供應總量的大幅度下降——而是因為糧食分配不均衡。
疫情對全球糧食系統造成影響,國家之間的進出口不再保持之前的穩定……不止糧食,還有更多。
人類已經持續了百余年的全球化,我們對世界另一邊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得多。
可這一切就像是巴別塔的傳說——我們沒能真正實現全球化,就有了分崩離析的契機。
和其他危機一樣,疫情不是根本原因,卻是一切的催化劑。
全球化是雙刃劍,帶來福利也滋生痛苦,反全球化者一直存在,只是這一次疫情讓他們的聲音被更多人聽到。
新冠是反全球化的,無論是物質上的溝通,還是思想文化上的交流,都因為新冠病毒的存在,而變得磕磕絆絆。
專家認為,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雖然可能因疫情遭遇挫折,但不會停止前進。
對于歷史長河來講,這或許只是一點漣漪。
但對于微小的個人來說,這也許就是幾十年的人生。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
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在去年春節,《流浪地球》打破記錄,開創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篇章時,人們口口相傳的熱門臺詞并不是這句話。
我們在討論韓朵朵想要去地面看看是不是任性,感動于飽和式救援的偉大,震撼于點燃木星的悲壯,感慨于人類勇氣的贊歌。
但當生活真正天翻地覆后,這句話才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被人們品出了味道。
即使有了疫苗,我們依然要保持常態化的防疫態勢,保持現在的生活。
“我們再也回不去過去的樣子了。”
“我們將與新冠病毒共存,永遠。”
可以說,這一刻的我們,就是站在歷史風口的人。
就像是——
在流浪地球中,經歷人類第一次點燃行星發動機,離開原有的軌道,開始漫長流浪計劃的人。
我們看著這個世界起航,走向不一樣的未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