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中國大力推進生物育種,正當其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國是個農業大國,還不是一個農業強國。“十四五”時期,我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但生物育種依舊是農業生產的一個巨大短板。如今我國種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比航空發動機和芯片更弱,強化生物育種,捍衛種子安全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我國部分蔬菜種子進口依賴度高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公開資料,作為世界第一農業大國,2021年我國農作物種子貿易額達到10.1億美元,但是進口額高達6.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億元),出口只有3.3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3.5億美元。我國的農業生產每年都要支付高昂的進口成本。
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顯示,雖然水稻、小麥這兩項最為重要的主糧種子我國已經完全實現自給自足,玉米種子自給率達到95%左右,蔬菜種子自給率達到87%以上,但很多蔬菜種子尤其是一些高檔蔬菜品種依舊主要依賴國外進口。比如我們餐桌上的西蘭花、胡蘿卜、辣椒、菠菜、洋蔥、茄子、高端品種番茄等,種子大都依賴于進口。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國內很多種子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力量薄弱,也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化種業良性發展機制,導致我們培育的很多種子在質量方面和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譬如中國從荷蘭進口的茄子種子,植株更耐低溫,耐弱光,連續坐果能力強,長出來的茄子皮厚,耐運輸;來自以色列的辣椒種子,國產種子可以收兩茬,但他們的種子可以收三茬。因此,雖然國外的很多種子比國內貴得多,更關心種子質量的種植戶為了避免一年心血白流,絕大多數情況下寧可花高價購買國外種子。
加快生物育種創新 “種子保衛戰”提上行動日程
種子被譽為“農業芯片”,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也是我們的飯碗是否穩當的核心。如何破解當前我國種業所面臨的局面呢?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大力推進生物育種才是解決之道。在“2022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萬建民表示,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構建現代種業創新體系,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是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徑。
目前,國家將“種子保衛戰”提上行動日程,已經對我國的生物育種開始戰略性布局。2021年1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改《種子法》的決定,全面強化了品種權的保護力度,我國正式邁進種子市場化階段。2022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對種業進行了全面部署,包括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加快推進育種創新等。
3月1日起,新修訂的《種子法》正式施行。其一大亮點是大幅升級了針對種業創新的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為我國推進生物育種戰略保駕護航,讓那些不斷投入研發的種子企業,能夠從科研中獲得豐厚的回報,形成良性的、可持續性的種子培育模式。
5月1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在提出的“現代種業提升工程”中,推動育種創新、促進良種繁育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為此,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強化原創性、引領性的基礎研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發展壯大新型創新力量,支持育種機構與種子企業建立產用聯合體,與生產企業共同合作開展生物產品技術創新和示范驗證,構建“應用示范--反饋改進--水平提升--輻射推廣”的良性循環發展機制。同時,建立優異種質資源的篩選和創新利用評價體系,支撐繁育和新品種培育;加強優質基因的繁育利用及品種改良,建設種質資源篩選平臺,標記一批抗病蟲、抗旱、耐寒、耐高溫、營養價值高的優質功能基因。
2008年以來,我國轉基因重大專項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研發方面,培育了瑞豐125、DBN9936、DBN9858、2A-7、CM8101和CC-2等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的抗蟲、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其中,瑞豐125、DBN9936、DBN9858已經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2A-7、CM8101和CC-2已經提交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申請。專項后續還會有抗旱玉米、養分高效玉米等轉基因玉米等一系列新產品問世,這些成果可以顯著提高玉米產量和籽粒。我國培育的轉基因大豆DBN9004現在已經在大豆主產國阿根廷被許可商業化種植。
根據要求,我國還會高效、快速、定向培育一批優質種質資源,為人民群眾 “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保證,提升我國生物種質國際競爭力。
俄羅斯敲響中國農業警鐘 應繼續發揚“袁隆平精神”
如今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際糧食安全趨于緊張。尤其是俄羅斯當前在種業安全方面的危機更值得我們警醒。2022年因為俄烏爆發沖突,有國際種業巨頭就威脅要停止向俄羅斯出售種子。身為農業大國的俄羅斯大部分種子都十分依賴進口,其產生的后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廣大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堅持培育雜交水稻,大幅提高我國的水稻產量,今天中國的大米可能至少一半以上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那么西方國家會像制裁俄羅斯那樣,隨時掐斷我們的口糧來源。而這對中國這個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就是巨大的挑戰和威脅。
現在中國種業在國際種子市場所占比例還很小,這意味著我們還有龐大的待開發的國際種業市場空間,我們要加快推進生物育種,多研發中國人自己的優良種子。我們必須發揚袁隆平精神,推動科研人員創新,讓中國各個領域的種子能夠像雜交水稻種子一樣,成為豐產、高產的推進劑。
我們不僅要讓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也要敢于去分享國際種業市場的巨大蛋糕。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